文物的管理与保护

发表时间:2021/4/1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6卷2期   作者:江英荣
[导读] 近些年来,新闻报纸上面频频出现旅游景点被破坏,以及一些游客在旅游中存在的一些不文明行为
        江英荣
        湖北省十堰市武当山特区文物管理所 442714
        近些年来,新闻报纸上面频频出现旅游景点被破坏,以及一些游客在旅游中存在的一些不文明行为。例如长城,大量游客涌入长城,给长城带来了极大的破坏,瓜果纸屑,白色垃圾,到此一游的字迹随处可见,当地村民在通往长城的路上搭设梯子,设点收费。人们绝对想不到自己的一个小小的不礼貌行为会给长城带来巨大的破坏。再让我们看看周围的生活场景,街边的共享单车被随意摆放破坏,上锁、丢弃行为屡见不鲜。这不仅仅是人们心中确实保护意识,更是缺少了规章制度的约束。所以我觉得文物的保护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完善文物保护的规章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文物保护法制在中国确立、发展,期间文物保护情况也一波三折,改革开放后,文物保护迎来新时期,也面临新挑战。“两重两利”的重点保护思路是文物保护单位诞生的理论基础。1953年,郑振铎开展了《基本建设与古文物保护工作》会议,王治秋提出了在一些重要地区划出一块保护区,暂不在保护区范围安排基建工程的提议。1956年2月,在全国基本建设工作会和全国工作会议中提出了“重点保护,重点发掘”,“既利于工程进行,又利于文物保护”的基本思想。1958年,文化部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物,博物馆会议中确立“两重两利”的方针,自此文化保护单位制度基本诞生。其次文物摸家底是文物保护单位诞生的工作基础,1950年7月,文化部文,物局在山西试点,组织了雁北文物勘察团,并出版报告。郑振铎作序,强调要重视保护、调查和研究工作。最后文物专业培训是文物保护单位诞生的人才基础,文化部分不同批次对文物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人们或许会问,为什么要保护文物呢,因为文物是一个国家传统文化的遗留,是一个国家历史的象征。文化古迹是中华民族的一个象征,他具有很高的艺术、精神、研究、欣赏、历史价值。有利于保护历史文化,能给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文化古迹是中华民族的一个象征,他具有很高的艺术、精神、研究、欣赏、历史价值。文化古迹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是金钱买不到的。经过多少年的风风雨雨和战乱,流传至今的文化古迹相对来说已经不多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留传于世的文化古迹会越来越少。所以文化古迹十分珍贵。日用品坏了,可以再生产制造,文化古迹却不同,它不能再生产,再生产出的东西不是原物,而是仿制品或赝品,是没有任何文化古迹价值的。文化古迹一旦损坏,就永远不能复原。没有众多的文化史迹,文明古国也就名存实亡,失去其传统的风采和内涵。侵虐者入侵别的国家时,会对一个国家进行文化入侵,当一个国家失去自己的文化传统时,它就已经不在属于自己的民族了,而中国惨遭西方列强侵虐,却能始终不忘自己是炎黄子孙,靠的就是对自身文化的认同,而一个国家文化的传承就印证在历史文物上,所以保护历史文物,就是保护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
          时至今日,文物的破坏行为屡见不鲜,归根结底,还是制度的不完善,和人们心中的保护意识不够。对于游客,应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人们的保护意识,在景点处放置一些关于文物保护的书籍,告诉游客们文物的脆弱性和重要性,以及违反文物保护条例而会受到的处罚。对于景点开发,应该因地制宜,建立不同的文化景点和旅游特色,在旅游高峰时期,不能一味是追求旅游经济效益,更应该考虑地区的环境承受能力,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指导方针。对于工作人员,应该加强工作人员的文物保护管理水平,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设置奖惩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对于勇于检举不文明行为的应该大力褒奖,面对不文明行为,应该严厉惩处。
          中国的文化深邃而精深,源远而流长,文物的管理与保护,关乎于每一个人,文物是历史遗留给我们的财富,文物是一个国家历史与文明是见证,是一个国家历史璀璨的象征,保护历史文物,人人有责,我们要保护好自己的民族文化,让后代也能看见中国文化悠长的璀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