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承凤
贵州省雷山县丹江小学 557100
【摘要】在五育融合背景下学校将办学思想转化为办学行为再物化为办学绩效,课程是最主要的地方,聚焦“民族元素”打造和谐优雅的适合地方孩子的校本德育课程,形成办学特色,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乡土文化,吸收乡土文化的营养,提高人文素养以及环境保护的意识,产生对家乡强烈的热爱之情与自豪感,从而继承厚实的民族优良美德。
【关键词】乡土德育 校本课程 开发与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传统文化的传承已经提到了国家的层面,各地的文化传承项目风起云涌,做好乡土文化的传承,既是我们目前的责任,也是我们的机遇。为构建以雷山苗族乡土资源为背景的校本德育课程体系,形成办学特色,形成一种优美的校园文化,一种优良的校风、学风和教风,从以下入手开发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苗族乡土校本德育课程。
一、课程体系着力于体验,着力于升华。
通过彩色之旅-走进大自然体验苗乡的美;过苗家百节,感受苗家节日的丰富性和特色性;通过听、吹、看、跳苗族艺术、乐器、歌舞、感知苗乡古韵怡人古老淳朴。
二、聚焦苗族乡土特色,开发特色课程。
(一)聚焦“苗岭歌声”开发“唱苗歌、习歌词、树美德”课程。
苗岭歌声,已经成为孩子们的常态课,每个孩子都会唱10首以上的苗歌,为了能让这些苗歌更受孩子们喜欢,请来专业的教师编、写适合孩子们演唱的简短苗歌,这些苗歌好学、好唱、好听、成为学校的一个特色亮点。
(二)聚焦“苗族刺绣”开发“绣美好事物、绣美好家乡”课程。
为开展好这德育教学内容,除了鼓励有特长的老师授课外,还邀请民间的刺绣高手、专业刺绣师及学生家长授课,每周孩子至少参加一堂刺绣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各种不同类型的刺绣,了解刺绣的来历和演变的过程,掌握基本的刺绣方法,促成学生热爱并传承地方文化--刺绣。
(三)聚焦苗族乐器开发“芦笙声声响”课程。
用苗家特有的乐器--芦笙,培养孩子手、眼、脑的协调发展,开发智力,陶冶情操。使孩子的协调力和艺术美感得到充分的发展,让孩子们懂得美,欣赏美。
(四)聚焦“苗族舞蹈”开发“舞出苗家情”课程。感受舞蹈表现无限美好生活,激发学生爱亲人、爱家乡、爱社会、爱生活,珍惜当下的美好情感。
(五)聚焦“苗族故事”开发“故事育人”课程。学习勇敢、勤劳、纯朴、创新进取的精神。
(六)聚焦“民间童谣”开发“传习童谣文化 绽民族之花”课程。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
(七)聚焦“名人文化”开发“访谈民间名人”课程。学生跟随先辈的足迹,一边继承一边超越,一边挖掘一边创造,发扬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
(八)聚焦“农耕文化”开发“劳动最光荣”课程。犁、耙、耕、耖是家乡古老的农具,在这块黑土地上,人们用这些农具种植庄稼,耕耘着幸福。
(九)聚焦“特产文化”开发“我为特产代言”课程。雷山依山傍水,盛产茶叶、天麻、鱼酱酸等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学校利用这些资源,建立了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基地,让学生充分感受家乡的特产,更加热爱家乡的一草一木。
(十)聚焦“旅游与发展”开发“我是小导游”课程。
旅游行业推动雷山的经济与发展,深层次感受家乡的无限魅力,学会宣传家乡,从小学会努力为家乡做力所能及的事,懂得爱家乡,爱人民,爱祖国不是形式,不是空口号,得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十)聚焦“苗乡百节”开发《爱我苗乡》课程
1.以雷山一年一度苗年节为契机开发《爱我苗乡,喜庆苗年》周课程。让孩子深入了解苗族祖先-蝴蝶妈;熟悉苗家礼仪、热爱苗族服饰、喜爱苗家美食、体验苗年节的欢乐,营造浓郁的节日气氛而构建课程:
课程1:《蝴蝶妈妈》——听蝴蝶妈妈的故事,描绘蝴蝶妈妈的美丽外形,插上蝴蝶妈妈美丽的翅膀 ,探寻苗族的根源来之美丽的蝴蝶妈妈。
课程2:《礼仪情最浓》——高高举起牛角酒、唱一首苗族敬酒歌,敬客如宾,热情好客是千古传唱的美德。
课程3:《最美苗家人》——穿苗家盛装,体验苗家服饰的美,挽苗家鬏鬏做最纯的苗家人。
课程4:《香喷喷的苗家菜》——不求大鱼大肉,粗茶淡饭也可口。
课程5:《丹江小学苗年盛况》——聚起来,嗨起来,苗家人的豪爽,苗乡的热闹就是对生活的无比热爱。
2.开发《爱我苗乡》月课程,课堂上孩子们把一月来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跟同学们分享,以及自己是如何爱自己苗乡的做法跟大家交流:
片段1:师:金山银山比不了绿水青山,作为苗乡的一份子你爱自己的家乡吗?你是如何爱自己的家乡的?
生1:我把爱家乡的情怀写成作文写下来。
生2:我把家乡的美画下来,感谢这个魅力四射生我养我的苗寨,山美、水美、人更美,由其是那个特有的民族文化,给家乡带来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我用笔把我的家乡给画下来了,让自已对家乡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希望自己的画能唤起更多的小朋友进一步热爱这个美好的苗乡,同学们,你们说,是吗?从小努力学习知识文化,为建设美好苗乡,从我做起。
生3:我的家乡在雷山这个古老的苗寨,这里山青水秀、鸟语花香、气候怡人,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我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以手抄报的形式记录着家乡的美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向更多的朋友大力宣传我的家乡了解我的家,让我们民族特有的文化和得天独厚的美景吸引来远方的宾客,促进我苗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为建设我苗乡尽一份自己的责任。
生4:我把家乡绣出来,苗族文化丰富多彩,但我最喜欢苗族刺绣。我通过学习苗族刺绣后,让我知道苗族刺绣被称为穿在身止的“史书”,从中也让我更意识到了:我从小不仅要好好学习文化知识,还要学习苗刺绣,长大后,把苗族刺绣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爱我苗乡,传承苗族刺绣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生5:我把家乡唱出来,我会唱好多首赞美家乡的歌:《有个地方叫西江》《我在雷山等你来》《你见过雷公山的山顶吗》这些我都会唱,特别是我们的老师还教会我们好多的敬酒歌,会客歌,这些歌曲我们在班上唱,在学校唱,在家里唱,在节日里唱,在亲朋好友聚会时唱,人们都喜欢听我们唱,都讲我们唱得太好了。
生6:我们把家乡舞出来,老师教我们跳苗舞,跳木鼓舞,跳板凳舞、跳芦笙舞、跳铜鼓舞、跳锦鸡舞,我们都特别喜欢跳,而我们还参加过学校比赛、县级比赛、州级比赛,我跳出自信,跳出尊严。
三、课程效应
(一)课程的开设既深受学生喜爱,又传承和宣传了本土优秀地方化。课程从一年级普及到六年级,人人参与,促进学校的办学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成长发展。
(二)课程形式丰富,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课程形式多样化,课程以现场模拟情景、节目观看、动手实操、探索等等形式,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更加了解、熟悉,德育得以升华。
(三)点面结合,既有面--全校普及,又有点--特色班的打造。校本课程与基础课程结合,打造特色学校。
课程作为学校质量的根本生命力,在学校的日常实践、真实过程中不断锻造和提升,苗族乡土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助力学校课程枝繁叶茂,实现学校质量的树大根深。
参考文献:《学校课程的再造》.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刘建平. 王强
《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中国人事出版社.刘旭东 .张建娟 .马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