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莉华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学校
摘要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爱是师德的核心,是教师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准则。在教育中,家校合作又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途径。教师与家长通力合作,需要用有效的爱的教育方式为学生塑造健康的内心世界,将心比心,为孩子们插上丰满的羽翼,让他们振翅翱翔。
关键词 爱 学生 师者 措施 将心比心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 [1]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厚积薄发,必能给孩子的成长插上更丰满的羽翼。而其中,维系两者的一定是老师和家长对孩子全心全意的爱。
一、师者,是爱的代名词
“我宣誓,立志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立德树人,用心呵护每一位学生,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在鲜红的国旗下,我郑重地从导师手上接过教师资格证,暗暗下定决心,一定做一名师德高尚、充满爱心的人民教师。
我怀着满腔的教育热情与无限热爱,走上了小学讲台。开学时,我面对一张张可爱的小脸蛋,一个个灿烂的笑容,一声声热情的问候与爱意的拥抱,仿佛来到了世界上最温暖的地方。于是,我以孩童般的口吻和心理和孩子们交流谈心,接触他们那充满神奇的世界,为他们每一次的进步喝彩,给他们的气馁加油打气,和他们一起参加课外活动,猜谜、玩游戏、读故事书,欢声笑语不断。但是这还远远不够。
对于特殊学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些孩子不是畸形儿,他们是人类无限多样化的花园里最脆弱、娇嫩的鲜花。” [1]当这些已经经历过风吹雨打的娇嫩花朵已经摇摇欲坠时,教师更应该去为她遮风挡雨。刚入职的第一个月,我就碰到了非常棘手的情况。
小可是一位非常可爱的女孩子,每天都是早早到教室,每次都是甜甜地喊我,灿烂的笑容能点亮整个世界。但是小可上课却不专注,随随便便走下位置,趴在地上不肯起来,即使我和她强调过无数次小学生上课的守则,她仍然我行我素。“丁老师,小可又在地上撒泼打滚了。”“丁老师,小可上课期间又突然不见了。”“丁老师,小可发脾气,把饭菜全倒了……”每天老师们、学生们的投诉不绝于耳,每天我都要在校园里找她,每天我都要帮她清理身上的污渍,每天我都为她担惊受怕……有次在语文课堂上,小可止不住地挥手、跺脚,自言自语。桌上的物品一次次掉落,在安静的教室显得格外刺耳,所有孩子的注意力全部被分散了。我生气了,把她的东西全部没收。她声嘶力竭地叫喊,声音响彻课堂。即使我和她父母沟通过数次,但还是没有结果。这一次她妈妈在接到我电话后很快就过来了,走到孩子面前一个巴掌扇过去,我愣住了。
之后的课堂,小可还是一如既往,不时自言自语,不时站起身来,不时躺在地上。不管我如何苦口婆心地教导,小可还是我行我素。小可妈妈也在接到我无数个电话后,开始躲着我。而其他家长本就对我这个年轻教师抱着观望的态度,渐渐地从质疑小可到质疑我。无数个深夜,我像只躁郁症的猫一样,一直在抓狂,不禁思索:我是不是不适合当老师?
后来,在众多压力下,小可妈妈带她去做检查,检查的结果是——多动症。我拿着诊断书,踱步回到办公室,无意间瞥见桌上摆放的那张领毕业证时的相片,耳边回响起当初的誓言:“我宣誓,我立志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不后悔!”是啊,我不能再做迷途的船只了,我必须要为这个孩子、为这个家庭,去点亮一盏灯。
一天,小可又在教室乱发脾气,把书本扔得到处都是,对同学拳打脚踢。而我过去时,只看到一只受伤的“小猫”蜷缩在角落,瑟瑟发抖,轻声呜咽着。我眼里满是心疼,轻轻地抱起她,柔和地拍了拍背,默默无言。
良久,我感到她抖得越来越厉害,耳边传来了一声哭腔:“老师……”
师者,是爱的代名词。但是空有满腔的热血,毫无针对的措施,也只会事倍功半。
二、以爱之名的措施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对那些因受家庭乃至社会环境条件不良影响而表现异样的孩子,要以朋友和志同道合那样的态度和方式对待他。” [1]教师更需要地是以爱之名的具体措施,才能帮助学困生构建更为健康的内心世界。
1.与家长及时沟通
小可妈妈和我约定每天都分享孩子的生活,从最开始的康复训练过程到自己的点滴感悟,为孩子每一点进步而欣喜。我也一次次为小可妈妈的努力点赞,为偶尔的气馁鼓劲,我们互相配合,加油打气。
德育建设的有序进行,家庭的积极配合将会取得理想成效,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动态,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和学生家长交流信息、沟通想法,进而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德育体系。[2]家长将学生的日常表现及时反馈给教师,方便教师实施针对性的指导计划,良好的家校沟通可以丰满孩子的羽翼,让其振翅翱翔。
2.构建友爱的家庭氛围
家庭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气氛,是一种精神环境。班里有个孩子叫小冉,小冉和小可是截然不同的性格。每次课堂上,小冉都是积极举手,大胆发言。她的父母总是对她耐心教导,和朋友一般相处,平等的姿态更容易打开孩子的心扉,让她吐露成长路上的点点滴滴,然后大家一起攻克。合作、学习、友爱、平等的氛围更能让一个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所以我在和小可妈妈沟通时,引用了小冉的例子。孩子从父母那里获取最温柔、最纯洁无私的母爱和既严格又起着榜样示范作用的父爱,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感受到父母教育的力量,从而产生稳定感和安全感,有助于形成独立、乐观、自信的个性。我和小可妈妈提出希望小可爸爸可以及时参与到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亲身上许多的坚韧性格,都是孩子树立良好性格的前提。自从我和小可妈妈谈过有效措施以后,小可爸爸也积极加入沟通。
父母应努力创造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对自己的家庭有自豪感、愉快感、安全感,对自己充满信心。
3.构建友爱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愉快、友爱的氛围,让学生没有负担地去学习,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也愉悦了身心。小可在我们班上的“种种劣迹”也让许多孩子避而远之。于是,在她休息在家,正式返校前,我在班级里展开了一次“爱人爱己”的主题班会。在小可上学后,班级里的孩子主动和她一起玩耍、一起学习。遇到困难的事情,他们会第一时间跑到我办公室,请求我去帮助小可。小可在他们的关爱下,逐渐地开心、活跃起来。
这样,快乐的情绪才会在孩子的生活中弥漫开来,形成了积极向上的良好心理状态。因此,构建友爱的学习氛围和班级氛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将心比心
陶行知说过:“教育孩子,就要揣摩孩子的心理。” [3]我们在理解小可的基础上,家校合作,共同沟通,给小可提供一个平等、友爱、理解的和谐氛围。慢慢地,小可的眼神中绽放出自信的光芒,也成了我身后踢也踢不走的跟屁虫。那个动辄打骂的妈妈和曾经缺席孩子成长的爸爸,如今也会俯下身聆听孩子的心声。小可从曾经的狂躁易怒中化茧成蝶,成为一个温暖的小太阳。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的重要途径,而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重复,更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继续。有效的家校合作,充满爱意的鼓励与支持,可以为孩子们插上丰满的羽翼,让他们振翅翱翔。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2]张自国.注重家校联系 着力培养学生良好品质[J].吉林教育,2017,1.
[3] 李转.从爱出发,做好班级管理工作[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 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