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茂
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靖安初级中学657000
摘要:随着新课标改革和素质教育深入推广,对初中化学的教学方式更加重视,将陶行知理论有效融入到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去,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初中化学教学,并促进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融入到化学课堂中优化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初中化学;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应用策略
引言: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当前很多教师的教育观念都停留在传统模式中,这就导致学生仍然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自然比较低。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生活即教育。由此可见在教育中融入生活是至关重要的,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大大调动课堂活动参与积极性等等,并最终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主动思考和探索能力。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概述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最主要的内容是生活即教育,这就意味着我们的生活和日常生活中需要的东西都应该纳入到教育的范围中去,而教育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生活。这也与大多数知识是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息息相关。作为一名优秀的初中化学教师,应该要充分发挥指导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学会将知识利用到生活中去。尤其是针对初中化学这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来说,更要注重知识的实践和能力应用,多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开展课外教学活动,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
二、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融入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对策
(一)适当组织化学竞赛活动
通过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引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某种程度上能增加孩子们的课堂活动参与度,进而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大大调动参与积极性,与此同时,也加强了力度培养初中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基于这一理论,有效组织化学竞赛活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枯燥乏味的氛围。这也符合了初中阶段学生好胜心比较强的心理特点,通过参与竞赛活动,能不断让他们锻炼自我、提升自我,慢慢对化学这一门科目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在实际课堂中,围绕教学内容开展竞赛活动,首先对全班同学进行分组,让每组成员自有讨论和沟通,然后每组派出一名成员发表本组的看法和见解,最后教师进行科学合理和公平公正的点评,对表现好的小组加以表扬和鼓励,同时激励其他小组继续加油。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他们对学习充满动力,培养初中生良好的竞争意识,有效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化学《走进化学实验室》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完全可以组织一次实验竞赛,一方面让每一个同学积极主动、认真参与实验,另一方面有效融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拉近实验与生活之间的距离。
(二)激发初中生的化学学习热情
初中阶段的学生的叛逆心理比较强,行为举止容易受情绪的影响,比如很容易受教师的影响而对某一科目产生喜爱和厌倦的情感。一旦化学教学方法采用不当、内容选择不合适等,就很容易促使学生对这门科目产生厌倦的情绪和心理,为了有效避免这一现状,要求教师必须要重视学习热情的激发。有效融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开展户外活动,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平台从生活中学习,并了解化学这一科目的本质。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化学《爱护水资源》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户外保护水资源的活动,主要清理一些污染水资源的垃圾,但前提是必须保证同学们的安全,通过实践活动让他们明白化学的本质、水资源的重要性,同时感受这一门学科的魅力,最终产生学习热情、避免厌倦情绪的产生。
(三)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必须要建立良好的关系,进而从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中去了解学生的特点,以便于及时疏导不良情绪、调整教学计划。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引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时,也要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不应该把传授知识理论和相关技能作为唯一的目标和任务,而要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与学生和学生与教育环境之间进行充分互动,最终保证初中生得以在活跃的气氛和愉悦的环境中更好地接受知识、学习技能,并提高积极性、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针对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充分考虑他们的实际情况、具体水平,以便于选择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
结束语
综上所述,如果教师能够在开展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有效引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必然能让同学们在生活中感受化学这一门学科的内涵和魅力,并且学会将化学知识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除此之外,能通过组织多样的竞赛活动、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促进学生与环境的互动等方面培养他们对化学的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活动参与积极性等等,促进我国初中化学教学事业的稳定和快速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缑瑞瑞.新课程背景下构建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D].天水师范学院,2017.
[2]陈琼.新课标下农村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实践探究[D].赣南师范大学,2017.
[3]汤艳.践行陶行知思想构建有吸引力的课堂——提高化学课堂吸引力的教学策略分析[J].化学教与学,2018,08: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