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清
海亮高级中学 311800
摘要:物理学科本身就结合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联系,高中物理的教学教师更重视帮助学生建立物理学科的知识体系,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将在物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当中。这样的高中物理课堂,不仅深入贯彻落实了新课改对教学的具体要求,而且将素质教育深入到教学实处,更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将在保证提升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上提出适当的建议。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法
引言: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的推进程度,在此影响下,高中物理课堂也适用国家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方法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从重视提高物理成绩方面转变为注重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从传统教育上的强调知识重要性、理论性转变为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性与终身学习能力。创新型的高中物理教学方法主要从兴趣教学与情感教学,联系实际生活方面出发。
一、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实验操作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具体分别是用实验导入新课,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悬念与好奇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出乎学生意料的实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实验也可算作是一种教学艺术,动手操作的实验富有极强的感染力,对学生有较大吸引力,不仅使学生学得扎实,还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二、以情感教学感染学生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当学生完全信任这个教师时,务必将他所传授的知识牢牢记住。传授知识是改变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而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本身就是有机的统一体。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甚至会怀疑教师所教知识的正确性、真实性和可信度。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以此来感染学生。驾驭自己的情感是作为教师的基本职业技能之一。当教师用快乐、饱满、振奋的情绪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时,势必会给学生带来良好的情绪体验,这也是在无形中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另外,“教书育人”是教师这一职业的职责。因此,教师要用自己高尚的情操感染学生,在物理课堂中,教师要懂得与学生一同欣赏物理学中的美,感受物理课本中所渗透的人文精神。
三、先学后教,加深学生的理解
一个班级内的学生成绩难免良莠不齐,因此,教师要在学生之间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做到层次教学。在教学时考虑到每个学生不同的心理倾向以及认知规律,而布置课前预习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方法。
例如,在学习第二章第四课《自由落体运动》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教师可以根据本课相关的基础知识提前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联系实际生活,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出发考虑自由落体运动。从而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自由落体的理解进行讲述,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与生活经验出发,猜测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并举出例子。
四、重视物理知识的章节衔接
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是以上一阶段的物理知识作为理论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好物理知识的章节间衔接工作,在最大限度上减少前后物理知识学习的跨越程度,使学生在最大程度上接受新学的物理知识,尽管衔接工作较为困难,但有利于学生学的轻松,学的愉快。对于不同章节间的物理变化规律,教师要进行单元总结,从而让学生在下一单元的学习中对上一单元的知识有良好的认知。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现象进行分析,整合与思考,最终整总结出物理知识内部间的相互联系与核心规律。
例如,在学习《高中物理必修 第一册》时,其中第三章《相互作用——力》与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在教学时就可以做章节间的衔接,其中第三章是第四章的基础,想要知道运动和力的关系,必须了解力是什么?又有哪些具体概念?因此,在学习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之前,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时间,让学生总结出与力有关的基本概念,让学生充分了解与“力”相关的基础知识。例如,力是力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更是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或产生形变的最根本原因。在历史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及处上也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而运动是指物体在一定空间里随时间的变化产生相对位置的变化。运动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而现代物理学是建立在力学基础上的。
结束语: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引导教学,着重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习技巧,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核心素养。使学生在高中物理课堂所学知识都能积极地运用到学习和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避免“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出现,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李丛丛. 微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2]任红艳. 新课程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3]李永超. 高中物理演示实验类微课程设计实践[D].中央民族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