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杰强
山东省成武县实验中学 山东菏泽 274200
摘要:我国有着五千年的丰富历史,在传统文化中诗歌占据重要地位,历史上也涌现出诗仙、诗圣、诗王等伟大诗人,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增添风景。我国古典诗歌包罗万象,内容丰富,可描述山水、人物,可歌颂美好生活,还可抒发情怀,还展现出古典文韵之美。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的美育渗透进行研究,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美育渗透
引言
初中语文学科不仅承担着学生语文知识传授的任务,而且承担着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任务,古诗词教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展现的最佳渠道之一,其教育价值不容忽视。借助古诗词教学不仅能够有效地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量,还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更多的其他方面的内容,比如历史知识、地理知识、政治经济知识等,可以说古诗词包罗万象,对于学生大语文学习观的形成也能够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一、初中语文教材审美教育的构成
语文教材的学习是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础环节,语文课本经教育专家团队多次钻研,不断改善,选择了一些有益于学生发展和学习的课文,不管是散文片段,小说,议论文,诗歌等等,都是在符合学生全方面发展的要求上而选择的,所以在语文课本里的文章内容和特点是必须要掌握和挖掘的。例如在文章当中的人物身上感受人物的善良、崇高美,在文章当中的事情中感受正义、感动美,在文章当中的动物身上感受人性、忠诚美,在文章当中的微风甘露、落日余晖里感受自然、惬意美,在古诗词的学习鉴赏里感受友谊、清高美。这些美的载体是让学生培养审美能力的基础事物,同样也是初中语文教材审美教育的构成。
二、初中语文古典诗歌美学要点分析
古往今来,各种文人墨客都认为诗歌是最完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诗歌中有真善美,也有蕴意深长的含义,因此古典诗歌体现出了非常独特的美感。首先是古典诗歌的形式美。古代抒写的诗歌普遍都对仗工整,比如《黄鹤楼》描述的就是与故人在黄鹤楼辞别,依依不舍的分别情境,这对很多学生来说都能感同身受,离别的滋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有感受到,而在该诗词中,不但有伤感的基调,同时还包含同氛围下的环境,在环境、韵味、形式、韵律上都呈现出了美感。其次是古典诗歌的意境美。我国的古典诗歌有着非常丰富的意境,这些意境实际就是诗人情感表现,诗人在语言表达中寄托有自己深深的情感,学生通过描述和品读,构建意境表现出来。比如《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简简单单的三个词语,就能给人呈现出黄昏时节荒凉的意境,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更是描绘出一幅在外奔波的人孤寂的情景和思乡的情感,这样的意境往往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再者,音乐美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和特点。其中,形式上呈现的美感又是音乐美的前提与基础,古人用诗作歌,比如《忆江南》中就对仗非常工整,且声韵上非常讲究,有朗朗上口之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上头,还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音乐之美。最后是古典诗歌的情感美,诗歌最不能缺乏的就是情感,只有具备情感的底蕴和寄托,才能在阅读和歌颂中产生共鸣,心灵获得洗涤。我国的古代诗歌情感丰富,与生活直接形成串接,有诗人对故乡的思想之情,也有表达对恋情的向往,还有阐述自己的仕途不甘和爱国情怀等等,如“国破山河在……”,就是诗人对爱国之情的抒发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初中语文教材审美能力的实施
3.1欣赏课文的形象美
初中的课文主要以散文、小说、记叙文、议论文、诗歌等为主,其在文章和诗歌里大多都在传达一种精神和情感,或是感动喜爱,或是尊重敬畏,或是感恩付出,都是在传达一种美好的东西,当然有的时候也在通过批判一些人或事物来从而对美好的事物进行赞扬和追求。所以在审美能力培养的第一步开始之时,就是要善于帮助学生能够在课文里发现美好和培养审美能力。而美好都是需要一定的事物来形象化体现的,无论是制造美,还是作为美的发现者,都是离不开形象的,美是要有一定的载体才能有具体的可感性。无论这个美好是在人的身上,还是动物的表现上,甚至是太阳、雨露、大海、微风等等这些没有生命的事物,都可以是承接美好的载体。在初中语文课本里就有很多这样美好事物和品质的载体,有着很多让人感受颇深、印象深刻的美好形象,下面分别对这些美好的载体来做一些分析,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课文的同时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3.2文史结合,感受诗词文化
古诗词根据创作方式的不同分为不同的流派,如温庭筠的花间派,李清照的婉约派,苏轼、辛弃疾、陆游的豪放派,不同的诗词流派展现的内涵不同,蕴含的情感也非常丰富;更有诗仙诗圣之称的李白、杜甫,李白的风流潇洒、杜甫的忧国忧民、陆游的豪放不羁……在诗词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文史结合的方式,从诗词写作的背景入手,将历史知识融入诗词的学习中,一方面增加课堂的内涵和容量,另一方面通过文史结合的方式,也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诗词创作的背景与其中蕴含的情感,让古诗词的学习更有意义。
3.3显性目标为主,隐性目标为辅
在语文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显性目标指的是诗歌的具体内容,包括文章的基础知识、作者生平简介、生词、长难句等等。而隐性目标指的是文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新课程改革的情况下,教师需要根据课程内容来设立教学目标,而不是千篇一律,只注重文章情感教学,忽视了最关键的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例如,在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的《木兰诗》一文中,教师应该着重关心学生对古文的翻译解释,木兰诗中的确蕴藏着深厚的情感,但这并不是本文的重点,教师不应该过分关注本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木兰诗是一首富有北方特色的民歌,文章运用很多铺陈排比描述行为,刻画人物心理的写作手法,这样的写作方法,可以运用于作文写作当中,教师应该发掘其中的关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4鉴赏古诗词、文言文的意境美
初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有一种新的课文形式出现,其以对景色或者事物的描写和讲述来展示出一个活灵活现的历史场面,古诗词、文言文一直被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经典之一,其不仅仅只是古典景色和古代一些历史的描述和记录,同时也是一种美好文化精神的保留,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体现,古人在记录这些景色或者事物以及抒发感情时,用词巧妙,人物形象和情景活灵活现,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一些较传统的、易理解的文言文通常被放在了初中语文当中,作为培养初中学生的文化素养有很好的作用,同时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供有力的帮助。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伴随新课标的广泛推广与深入实施,当前的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背诵古典诗歌,了解内容与含义,还要将其与美学教育结合起来,丰富语文古典诗歌的教学内容,也延伸美育教育的方式,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美育学习,同时激发对语文古典诗歌学习的兴趣,提高主观能动性,在兴趣的驱使下主动求学,吟诵优美的古典诗歌,在文字中发现美,感受美,最终促进美育目标的达成,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丽芳.谈初中语文诗歌教学如何开展[J].基础教育论坛,2020(22):45-46.
[2]任嘉春.初中语文诗歌节奏感教学研究[D].喀什大学,2020.
[3]刘晓梅.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的美育渗透[J].新课程研究,2019(30):92-93.
[4]周健春.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美育渗透探微[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7(03):75-76.
[5]刘莹莹.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的美育渗透研究[J].语文建设,2015(0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