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理念下小学语文德育课堂的构建

发表时间:2021/4/1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7卷11月33期   作者:张海英
[导读] 语文课程作为小学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的主要学科,通过对语文课程的有效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而且还能够极大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格,促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张海英
        廊坊市安次区东沽港镇东沽港小学,河北廊坊065000
        摘要:语文课程作为小学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的主要学科,通过对语文课程的有效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而且还能够极大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格,促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我们就是要通过对语文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探索,希望能够对小学德育教学的开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立德树人理念;小学语文;德育课堂;构建
        前言
        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基础教育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学者应该以德育为先作为指导理念,以树人目标作为根本,以教育手段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显然,语文学科为落实德育目标提供了良好契机,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深入挖掘素材,推动知识教学和素质养成目标同步实现。
        1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语文德育课堂的教学现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学的渗透,需要加强教师对立德树人教学理念的重视,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语文教学中受到思想道德上的熏陶和感染。不过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语文德育课堂的有效构建,不利于学校立德树人理念的实施。
        1.1在语文课程中教师对德育教学不够重视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都习惯于对学生进行各种文化知识的教学灌输,积极对学生进行各种语文知识点的教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以适应应试教育的要求,却对德育教学不是非常重视,很多教师都认为德育教学应该是品德课程中的教学任务,或者应该由家长进行教育培养,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导学生各种语文知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升学。
        1.2在语文课程中学生对德育课堂的兴趣不高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作为德育教学中的主体,也是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核心。要实现对学生道德品格的培养,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对学生主体性的重视,积极进行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但是在实际的德育教学中,很多学生对于德育课堂没有兴趣,不愿意参与其中;有的学生是听惯了教师平时讲述的大道理,没有任何的心理触动,使得教学效率不高;也有的学生是受教师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学过程过于单一枯燥,不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的效果。
        2立德树人理念下小学语文德育课堂的构建策略
        2.1结合教材内容,创设德育的教学情境
        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下,为构建德育课堂、有效渗透德育内容,教师要采用积极有效的方法策略。情境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把学生置于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以情激情、以情育人。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基于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创设德育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仿若真实的德育环境,通过德育情境渗透德育内容,使学生在情境中对德育内容产生情感共鸣,不自觉地受其感染熏陶,接收德育内容并转化为自身的道德素养,进而把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例如,讲《开国大典》一课时,教师可以基于教材内容,通过多媒体技术再现课文中描述的内容,把举国上下共聚一堂的场景真实呈现在学生面前,借此构建德育情境。学生亲眼看到人们的欢欣雀跃,亲耳听到“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和“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亲身体会了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感情,进而与课文内容产生情感共鸣,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可以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


        2.2结合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渗透德育
        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要想构建德育课堂,就要把德育融入课堂教学活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德育和朗读教学、写作教学等教学活动结合起来,通过课文朗读和读后感写作实施德育,让学生在朗读与写作中更好地理解、感受课文的思想情感,从中有所收获,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精神品质。
        第一,结合课文朗读互动实施德育。古人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效的课文朗读可以强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充分理解接受字里行间蕴藏的情感。因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引导学生有感情、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与课文中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例如,讲《钓鱼的启示》一课时,教师在课堂上播放优美宁静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渲染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边朗读边用心感受,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其更好地理解作者通过文章给出的启示,即“面对生活中的诱惑,要坚持道德的标准”。如此一来,学生通过文章朗读就会明白做一个诚实、有道德的人是多么重要,进而使学生自觉成为这样的人。
        第二,结合读后感写作渗透德育。读后感写作是学生阅读后有感而发的一种行为,它可以让学生表达自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帮助学生升华感性认识,也可以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教师要抓住读后感写作的这一特性,借助读后感写作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例如,讲《鸟的天堂》一课时,教师在讲完课文内容后,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自身理解感悟写一篇读后感。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对课文呈现出来的清丽悠远的意境有了更深入的体会,更容易理解作者对美好大自然的情感,形成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2.3组织开展实践活动,增强对德育内容的体会
        实践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一种有效途径,能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为构建小学语文德育课堂,教师应当结合课程内容组织开展德育实践活动。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兴趣爱好,教师可以组织小组合作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
        第一,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教师要深入挖掘课文内容,结合课文主题思想设计讨论主题,让学生在激烈的讨论中深化对课文中德育内容的理解,并把理解的德育内容内化为自身的一种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值得注意的是,课文主人公表现出来的精神品质可能过于偏向意识形态,使学生有距离感,不能透彻地理解感悟。此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发现这些精神品质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消除学生的距离感,加强其理解感悟。例如,讲《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其主题思想是五位壮士的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但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距离学生现实生活过于遥远,学生对他们表现出来的爱国精神、牺牲精神感受不深,影响德育效果。所以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人和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五位壮士的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这样一来,增强了学生对爱国精神与牺牲精神的理解感悟,促使学生学习五壮士的精神品质。
        第二,组织学生角色扮演。课文中有很多富含德育内容的课文,但是这些课文多是一些记叙文、描述文,很少以对话形式出现,不能直接用于角色扮演。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把课文内容改编成小短剧,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学生通过亲身扮演实践活动,对扮演的人物形象、精神品质及故事所展示出来的思想内涵有了深刻的认识,把角色的精神品质带入自身,可以增强学生自身的道德素质。例如,讲《慈母情深》一课时,教师把课文改编成母子日常相处的情景剧,让学生扮演母亲、子女的角色。学生通过扮演可亲身体会母亲对孩子的深情、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以此达到感恩教育的目的。
        3结束语
        综上,德育渗透已经成为基础教育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小学语文教学为德育渗透提供了契机,很多教学内容都能渗透德育理念,结合语文教学内容渗透德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依然需要积极探究以往教学活动中德育渗透的不足,并结合实际教学需求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参考文献
        [1]郑秀玲.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理念[J].甘肃教育,2018(22):97.
        [2]黄鑫.让德育之花在语文课堂绽放[J].江西教育,2018(30):4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