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语文学科研究价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

发表时间:2021/4/1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7卷11月33期   作者:任素芳
[导读] 语文这一门学科作为传统文化的最好体现,集合了我国上下五千年的辉煌历史,更有利于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合传统文化教育。
        任素芳
        山西省长治市第十二中学校  山西 长治 046000
        摘要:语文这一门学科作为传统文化的最好体现,集合了我国上下五千年的辉煌历史,更有利于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合传统文化教育。在近些年来,初中语文教学着重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传统文化的深层教育,阻碍了这些优秀的精神文明在学生中的传承和发扬。所以,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必须要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我国民族的精神文化,为我国的文化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教学; 传统文化
引言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并且语文课本上有很多内容都是关于传统文化,以及和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对这些知识进行具体的讲述,注重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得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可以有更为深刻的了解和更为独特的认知,进而扭转自己对于语文学习的部分不良态度,并且掌握相应的技巧,从而提升自己的语文成绩。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优秀文化的意义
        语文课堂是学生接触和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课堂空间对学生展开教育,同时也可以帮助教师摆脱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理念,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除此之外,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知识,还能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以及民俗的认同感,能够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尤其是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学生的学习重点也逐渐发生了转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越来越少并流于表面。此情况既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也不利于传统文化的发扬和继承。将传统文化与语文课堂相结合,不仅丰富了语文课堂活动,还能够促进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综合发展和创新的学习思维以及开阔眼界并增长见识。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教材中部分文章不仅蕴含着正确的道德内涵,还包含着人生理想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内涵。所以,学生通过对文章进行深层次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还能够理解文章的内涵,树立属于自己的远大理想和人生理想,能够让学生放宽眼界,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
二、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学的策略
        (一)正确解读教材,充分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无论哪一门学科,都要注重对学生道德规范的培养。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教材,让学生去体会和感悟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丰富初中生的思想感情,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我国的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构成了现在短小精悍,韵律极强的传统文化读本,大部分内容都适合初中生学习。阅读传统的文化典籍,可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要正确解读教材,充分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例如在《望岳》这首古诗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当时的政治背景,以及作者本人的经历等,结合这些因素引导学生去感悟这篇古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同时可以提问:你是从哪些字眼中看出杜甫的壮志难酬的?当学生通过理解性阅读之后,通过书中的注释以及自己尝试白话解释这首古诗,很快就能够通过最后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感受到诗人登高望远的场景。全文虽然围绕“望”这个字眼来写,却从未提到“望”这个字,却能够深刻表达出远望、近望、凝望、俯望等角度和效果,深化学生的理解,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传统古诗词中所蕴含的创作技巧。
        (二)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
        纵观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现状,教师将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契合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主要是因为很多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禁锢,没有明确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采用单一的教学形式,限制了学生思考能力和探索能力的发挥,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在语文课程中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吸纳效果。大多数初中生对语文课程和传统文化的学习态度都是兴趣使然的,兴趣也是促进学生产生学习行为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应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提高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的输出效率。例如,在教学《故宫博物院》一课时,教师可以在丰富的多媒体资源中搜集故宫博物院的视频资料,制作成教学课件,通过展示视频课件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视频情境是一种创新的阅读教学手段,可以有效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有声有色的多媒体情境,可以触发学生的多重感官,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引发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让学生通过深入阅读,领略故宫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伟大成就,拓展学生欣赏传统建筑艺术的视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进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吸纳传统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民族文化观念。
        (三)注重改进教学语言以提高传统文化渗透的效率
        教师的教学语言以及声音如果富有磁性和穿透力,相信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直观的感受,并且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这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渗透工作,但是现阶段部分教师的教学语言相对较为生硬,教学形式难以进行与时俱进的改进,不能够提高整体的教学效率。因此,初中语文教师更应当对于自己的教学语言进行更多的改进,不断地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对于如何增添更多的新形势和新内容以提高授课的效率进行探讨。首先,语文教师需要对于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内涵进行更多的研究和了解。和课堂实际情况进行结合,和学生的情况进行衔接,用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来进行相关内容的渗透。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融入些冷笑话和趣味语言,在吸引学生注意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更富有兴趣,并且可以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为教师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支持,和学生进行更多的交流互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也为传统文化的渗透营造良好的氛围。
        (四)丰富学生的课余传统文化活动
        除去课堂上的学习,教师还可以转换思路,将传统文化与学生的课余活动相结合,增强传统文化的实践性、操作性,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在学校的支持下努力引进传统文化,如可以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学生开展讲座,讲述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在传承人的带领下让学生亲手体验传统手工艺制品的制作过程。带领学生走进历史博物馆、当地文化馆、民俗博物馆等历史色彩浓重的场所,带领学生在博物馆中感受每一个物件背后的含义,每一个人物背后的故事。定期开展传统文化演讲比赛,鼓励学生自己策划、制定主题,在活动中寻找中华文化的灿烂瑰宝。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关键词,扩展学生的知识储备量的同时增强了其文化底蕴。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既可以得到放松,同时也能学到更多有趣的传统文化知识,做到快乐学习。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融入已经是势在必行,初中语文课堂更是传统文化渗透的有利场所。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以及传统文化所揭示的内涵,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语文课堂中充分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同时要将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文化内涵,让学生能够在我国古典的韵味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鹏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初中语文教学的对策[J].汉字文化,2019(20):111-112.
[2]于丽艳.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30):100-101.
[3]陈正刚.传统文化视角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打造方略[J].亚太教育,2019(07):87.
[4]陆彩霞.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分析[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09):36-38.
[5]孛建杰.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科技资讯,2019,17(22):141+14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