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4/1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7卷11月33期   作者:贺鹤 穆亮 钱宝山 林上众 丛军
[导读] 青少年的主要压力来源于自身、家长以及教师期盼的课业压力和升学压力,此外与同学和老师间的人际交往压力也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主要因素。
        贺鹤  穆亮  钱宝山  林上众  丛军
        哈尔滨体育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8
        摘要:青少年的主要压力来源于自身、家长以及教师期盼的课业压力和升学压力,此外与同学和老师间的人际交往压力也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主要因素。青少年由压力产生的焦虑、恐惧、抑郁、愤怒、敌意等会逐渐形成对学习的厌恶和逃避人际交往从而引发自闭或应激性反应,这显然对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针对学校体育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和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进行研究,对基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学校体育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和归纳。研究结果表明:让青少年学生进行体育运动可以有效的减轻心理压力,使其身心保持轻松、愉快,进而增进对学习的热情和保持良好的心态。
        关键词:学校体育;青少年;心理健康
        1 学校体育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体育运动是一种宣泄情绪的有效途径,通过身体的劳累和放松换来与之相匹配的精神愉悦。在学校进行体育运动的时候,学生需要通过动作、表情与同学和教师进行交流互动和安全辅助,进而带给学生归属感和安全感。同时,在团体项目或多人所处运动环境中,通过体育培养团队协作力,帮助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人际关系。由于学校体育一贯和竞赛相关联,因此在校进行体育运动的时候,学生具有胜负欲,在相互作用下全力以赴完成目标,进而达到放松、愉悦的目的,获得成就感或者失败感,激发斗志。这对于精神长期处于紧绷状态的青少年而言是有利的,通过体育运动释放情感,学生心里的压力能够得到舒缓,从而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保障。
        2 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2.1教师观念存在问题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没有办法客观的看待体育教学,并不知道体育学科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反而认为体育运动在考试中所占分值比例不大,不如让学生多学习一些文化课知识,所以在其他教师“借课”的时候迫不得已将课“借”出去,导致体育课时越变越少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负面情绪油然而生。另外,教师对体育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了解甚少,所以在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并不会刻意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仅仅是让学生单纯的进行运动,学生无法自主地将体育与自己的心理健康建设相关联,无法正确释放自己的压力,不良情绪难以得到排解。
        2.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在开展体育教学的时候,仍旧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只让学生重复的进行几项运动,比如:跑步、跳远、跳绳等。虽然其隶属于体育项目,但是没办法满足学生更深层次或更高水平的运动需求,无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兴趣爱好,所以一段时间后很多学生对运动丧失了兴趣,不愿意参与到体育运动中,甚至有一些学生一提到体育课就觉得头疼。
        2.3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教师往往是通过某些检验数据进行评价的。这样的评价流于了形式,没办法将学生的真实情况进行反应。这样一来,学生就没办法进行针对性的改变,能力就没办法得到提高,就会对体育教学持无所谓的态度。


        3 基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学校体育的教学方法
        3.1 转变教师观念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提出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能够全面的发展,成长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而全面发展的前提是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所以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不适用于当前的体育教学了,没办法达到教学要求,没办法让学生成长为全方面发展的人才。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工作者,体育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要树立起“终身体育”的意识,要将“健康第一”当做教学的根本思想。具体来讲,在课下,教师需要阅读新课改的条例,要去翻阅教学大纲,要明白自己当前的任务是什么,要明白体育教学在学生的成长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在了解了这些内容之后,教师需要搜集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资料,要将心理健康知识的渗透重视起来,并通过不断的实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可以受到影响,逐渐的树立起健康第一的意识,树立起终身体育的意识。在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明白,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全面的发展,所以需要把自己放在引导者的位置上,通过教学资源的挖掘、教学方式的运用使学生占据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让其对体育运动产生一定的兴趣,主动的对知识进行学习。
        3.2 构建合理课程体系
        3.2.1拓展教学内容
        体育运动种类繁多,多种选择相结合能使学生感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所在,能让学生的身心保持健康。运动与游戏相结合,将常见的体育运动设计成为体育游戏,降低难度,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相互配合,感受团队协作的乐趣。
        3.2.2 分层次进行课程设置
        学生之间是存在很大的差异的,其兴趣爱好不同,身体素质不同,所能接受的运动量的大小也不同。所以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教师不能统一而论,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来讲就是在设置课程的时候分层次,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其分层,然后提出不同的目标,设置不同的难易程度。这样一来,就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所在,就能让每个学生的压力得到发泄,从而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础。
        3.3改革评价体系
        评价对于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学生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对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具体来讲,教师在评估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学生本身的运动量、身体素质,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上课表现情况,从而进行综合性评价,进行因材施教。这样一来,才能一改学生的认知,让学生将体育运动重视起来,对其产生一定的兴趣,才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在教师的指导下更好的成长与发展,才能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进行评价体系的改革不仅可以让学生重视体育运动,还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在进行体育运动时的优点与不足,从而为学生找到适合的发泄方法、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做好铺垫。
        4 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而言是有着重要作用的。所以在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将体育运动与学生心理健康建设有效结合在一起,转变教学观念,重视体育,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学校应基于育人目标,合理设施体育课程体系,教师应丰富体育课程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同时,教师要改革评价体系,要让学生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树立起自信,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从而让学生通过有效的途径抒发不良情绪,减轻压力,有助于健康心理的养成和达到身心全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韩成吉.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与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J].体育时空,2018:74.
[2]刘克伟.学校体育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对策研究[J].运动,2016:110-111.
[3]杨树东.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少年体育训练,2010:38-39
[4]陈荣章.高校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发展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2009:234-235.
作者简介:贺鹤(1988-),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哈尔滨体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冬奥项目运动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委托项目(项目编号:SJGZ20200092);哈尔滨体育学院“冰雪运动学”特色学科专项项目(项目编号:BXYB0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