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明旺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田家炳中学 517300
摘要:不断完善历史课堂评价机制,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提高教学效率能更好适应新时代对教学的新需求。依据新课标教材内容的特点,积极推动历史评价机制的研究,充分给予学生主动参与的渠道,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关键词】历史课堂 有效性 评价机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1]。这一规定既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也从中显示了开放历史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强大生命力。下面就高中历史课教学的有效性与评价机制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开放预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兴趣
预习,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准备阶段,是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千篇一律的预习形成了一种形式,学生也容易产生预习疲劳。教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这才是历史教学的魅力所在。有价值的预习,一是要事先布置新授内容或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二是根据课本中的“相关链接”、图片、“读一读”、“议一议”、“试一试”、“查一查”、“想一想”、“忆一忆”、“说一说”等栏目,让学生去阅读、思考、讨论,觉得需要了解些什么,自己定内容,自己去收集、查找、请教,把不能解决的问题带进课堂。如: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这一课教学时,我组织学生以县为单位,以改革开放前后为时间段,以土地状况、住房条件、交通工具、家用电器为内容进行社会调查。通过调查,学生们获得了大量的、可靠的感性材料,为学习理论知识奠定了基础。这样的预习,既打破了整齐划一的单向目标,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兴趣,学生就自觉地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同时也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二、开放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集体授课这一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应因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方面的不同变化而变化。这就要求开放课堂教学,创立多维互动(包括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人与媒体互动)的教学过程,真正使课堂“动”起来,让课堂教学发生本质变化,让学生发展求异思维,真正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体验。这就要求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进行平等的师生对话,有效地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见,使学生共同享受体验的乐趣和创新的喜悦。体验毕竟是具体的个人体验,别人的说教是无法代替的;不同的人之间的体验也有差异,同一件事对不同的学生也会产生不同的结论。尤其现在的青少年思想活跃,颇具个性,不乏真知灼见,他们在平等对话中,往往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相互启迪,从而发现和领悟到更新的东西。因此,不同的体验需要对话,需要交流。只有在积极的对话交流中,个体才能摆脱原有的束缚,不断产生新的联想和想象。“自己嚼的馒头最香”,学生只有通过自己体验获得的知识才有成就感,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教学环境,采用圆桌谈话式、自主探究式、分组讨论式、情境复现式、学案导学式等形式,精心设计各种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更精彩、更富有生气。
三、作业创新评价机制,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开放作业是指作业内容源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具有多样性;作业时间可以在课前,也可以在课后,可以长,也可以短,具有灵活性;作业形式可以是个体行为也可以是集体行动,具有操作性。
其目的是克服多统一、少选择;多静态、少动态;多书面、少实际;多室内、少室外的“四多四少”现象,探求一种既符合教学要求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既激发学生完成作业动机,又能使学生在完成作业中具有愉悦的心理体验的作业形式,以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主动性,减轻过重的作业负担。作业的布置要在充分挖掘学生潜能的前提下,设计开放作业形式和内容。
1、设计自主型作业,提供选择的机会。
学生的知识水平存在着差异,教师要设计难易有别的多梯度作业,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和难度,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如我在布置作业时,让低能力的学生采用判断题、单项选择题,中高水平的学生采用多项选择题或不定项选择题,如果怕伤害低能力的学生,就适当布置附加题或选答题。
2、设计调研型作业,提供实践的机会。
理论联系实际是历史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只有让理论在实践中检验、感悟、升华。因此,我坚持把作业设计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在社会实践、家庭生活中理解和体会、检验和提高所学的知识,从而进一步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品质。
四、改变测试评价机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开放性测试也采用书面测试的形式进行。所谓“开放性”是相对于闭卷测试或开卷测试而言的,即测试内容、测试时间、测试地点都开放。它无须教师或其他人员监考,不要求学生在教室或统一地点答题,测试时间长达一天。一天内若因调查、了解或实践活动影响了答题,时间还可延长,直到做完为止。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命题
命题是开放性测试的基础工作,也是开放性测试成败的关键。它不能像闭卷测试那样出相当比例的填空和问答题,取而代之的是调查、了解和实践题,否则,开放性测试就无实际意义。因此,开放性测试的命题,我遵循以下原则:①依据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和教材的知识体系,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兼顾《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②既要评价学生的道德知识,又要考察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对道德问题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③不仅能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表现,还能考察学生的道德情感。④突出对学生的道德行为和实践能力的考察。总之,题目应侧重于考察道德认知以外的“情”、“意”、“行”的实践能力。
2、测试
我把试卷分发给学生,讲清以下测试要求:①测试时间一天,自己要合理安排答题时间。②测试地点不限,可以在教室答题,也可以在家答题,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其它场所答题。③无人监考。答题时可以看教材,也可以查阅其它资料,适当情况下还可请家长配合。④诚实、认真,有的题目一定要按要求通过自己亲自了解、调查、实践来回答。实事求是,不能捏造或说谎。⑤同学间不能互相抄袭答案。
3、阅卷
阅卷是评价机制的最后环节,也是能否发挥其功能和提高教学实效的关键一步。在评卷过程中,我坚持做到开放性。对生搬硬套,死扣答案,唯教材上的结论是从的答卷不一定给高分,对尊重事实亲自实践,勇于创新,大胆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就酌情给分。
值得强调的是,历史课教学的评价机制是全方位的,不应仅局限于本文以上所论述的几个方面。作为当今教师,只有树立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和开放意识,不断地运用到的历史教学实践过程中,做到统而不死,活而不乱,游刃有余,收放自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文件 教基[2001]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