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治红
山西省交城中学校 山西省交城县030500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因材施教这个人们普遍赞同的观点在实施过程中有了更多的形式。分层教学就是其中的一种。本文就国内分层教学的研究做了简要的概述,并对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分层教学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分层教学;高中物理;核心素养
最新《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在当下班级制教学大环境下,特别细化和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很难普遍实施,但相对折中的分层教学还是比较容易大面积实施的。
一、我国分层教学的产生和发展概述
分层教学是体现因材施教的一种重要实施方式。因材施教的思想在中国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论语·雍也》和《论语·先进》中均有孔子因材施教的记载。宋代朱熹的《四书集注》中有一句教育名言:“圣人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习近平在研讨教育工作时,强调“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以上观点在教育界均得到普遍认同。
我国把分层教学以教学的形式进行试验,是从清末民初开始的。单级教学因为适应了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状况,得到了推广和应用。而从国外借鉴的过分强调个性化的道尔顿制和文纳特卡制等,由于对教师和教育环境要求过高,无法普遍推广。新中国成立后,以单级式为主的分层教学迅猛发展。不过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人们当时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基本只局限于他们的成绩。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素质教育的提出、教育部政策的改变和新招生考试制度的出台,让中国分层教学的研究得以进一步发展。
近年来,国内的分层教学研究向着更加多样化、精细化和实效化的方向发展。不少学科的分层教学探究,不但有更深入的理论分析,也在全国部分地区,尤其是上海等地,得到不断实践和改进。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分层教学
(一)班级制下的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一种比较细化的教学模式,应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要正视学生的差异,但在态度上要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和公平性,不偏爱,不歧视,教师心中有数即可,而不刻意强调学生的能力强弱,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其次,要有底线,即要保证所有学生均能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第三,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不固定分层,而应采用动态的分层标准对待每一个学生,在不同阶段或不同教学内容上做不同的要求。
在实施时需要满足一个前提,即教师对班内学生已有一定的了解。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在各个环节做好相应的分层工作。
1.对学生分层
可参考学生以往的物理成绩、记忆特点、思维习惯、合作能力等,在有效观察和了解后进行分组。比如,可分为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都较好的A组、学习态度端正但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欠缺的B组以及自我约束能力差学习不积极的C组。在教学推进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动态分层原则对学生分层做出不断调整。
2.对教学目标分层
《课程标准》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出发,依据不同水平学业成就表现的关键特征,制定了高中物理学业质量的五级水平。其中,水平2是高中毕业生应达到的合格要求,水平4是进入高等院校继续就读的基本要求,水平5是对高中毕业生的最高要求,可分别用于参考制定保底层次、中等层次和最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大致为:保底层次为《课程标准》中要求识记、理解和简单运用的内容,中等层次为较为复杂的运用和分析、总结的内容,最高层次为需要复杂分析、综合性强甚至是需要创造性、延申性思维的内容。
3.对课堂教学分层
在这个环节,主要通过提问、练习和分组实验来实现分层教学。
在问题的设置上,回顾性概念用于提问C组学生,新规律的总结及不太复杂的应用用于提问B组学生,新规律的复杂应用用于提问A组学生。
课堂练习的设置要兼顾三个层次的学生,争取每堂课都配备匹配各层次教学目标的练习。
在分组实验时,对于《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实验仪器的操作应作为保底层次,要求学生人人掌握;对于一些探究性实验,可对B组和A组的学生提出比较复杂的实验条件,如在练习使用多用电表判断黑盒内的电子元件时,可提供内部电子元件相对复杂的黑盒;对于某些创造性、设计性较强的实验,则可以鼓励A组学生进行尝试,如某些电学实验、逻辑电路实验等。
所有在课堂上要用到的思考、练习、实验仪器等,应提前准备。涉及到图像分析和需要课上完成的练习,可在课前以预习学案的形式,设计合适的留白后印发。
4.对课后作业分层
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要求也应该是不同的。这一点,衡水中学的“自助餐”制很有代表性。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的层次对应设计分层作业,每次作业应在保证C层教学目标得到巩固的基础上,主要参考B层教学目标来设计,仅针对A层教学目标的作业应视教学内容进行穿插。作业批改时,教师对各层次学生的完成质量做分层要求,并提出对应的修改要求。
5.对评价分层
教师的评价有很多作用,对于学生来说主要是获得激励。对C组学生,如果能达到保底层次的要求即为合格,如果能达到中等层次的要求就应当给予赏识性的激励评价;而对于A组学生,如果只能达到保底层次的要求,则应及时做出批评性的激励评价,指出或引导其自省发现其失误之处。
在实际教学中,不少学校组织了“培优班”“兴趣小组”“课外科研小组”等形式的活动,是应用于课外时间的分层教学,对于个别优质学生的拔高培养不无裨益。
(二)走班制分层教学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部分地区已经开始进行走班制教学试验。走班制下的分层教学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实施起来对教师和学校的挑战也更大,一般适合于教育资源和教师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
1.对学生分层
学校可先组织学生进行物理测试,并给出相应的选班建议,试题的设计尽量全面体现学生的各项素质。学生根据测试结果结合分班建议及自身其他情况进行选班。在班级数量上,B层班级应多于A层和C层。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允许一定条件的流动听课。如A层班级的某学生,由于立体感稍差,在共点力平衡部分对立体图理解吃力,可在一定条件下到B层班级进行巩固训练,而不参与A层班级更高难度的训练,当这部分内容结束,再回到A层班级听课。班级命名不建议体现层次分级。
2.对教学目标、课堂教学、课后作业及评价分层
不同层次的班级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设置不同的课堂教学形式和难度,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采用不同标准的评价标准。班内应进一步细化分层。
3.对教师分层
鼓励教师跨层次教学,既有助于相邻层次学生的流动听课,也有助于弱化长时间任教同一层次给教师带来的倦怠情绪。对于A层班级的教师,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考虑由有奥赛辅导经验或有科研能力的高素质教师进行任教,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带领特优学生进行难度更高的实验甚至是课题的研究。
三、结束语
在日益关注个性发展的今天,随着我国教育资源和教师资源的丰富,教学形式和模式的多样化,学校的分层教学必会得到更好的完善。希望高中生在分层教学模式下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减少对物理难题的恐惧,同时更好地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1] 叶 琳,刘文霞.国内分层教学历史发展概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5-8.
[2] 丛英子,李欢欢.分层教学[DB/OL].豆丁网,(2019-03-06)[2021-01-27]. https://www.docin.com/p-2178671136.html&isPay=1
作者简介:王治红,41岁,女,山西省交城中学校,中学一级物理教师,理学硕士学位,年级物理组备课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