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堂中民歌教学方法研究

发表时间:2021/4/16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月第2期   作者:欧冬梅
[导读] 民歌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文化大花园中的一多奇葩。
        欧冬梅
        四川省绵阳市成绵路小学
        摘要:民歌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文化大花园中的一多奇葩。但在现代流行音乐以及世界各国音乐文化的冲击影响下,民歌逐渐被人们淡忘。在此背景下,必须促进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歌教学的融合,利用学校音乐课堂这一阵地培养学生对民歌的热爱,加深学生对民歌的了解,促进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本文联系实际,详细探讨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进行民歌教学,以期能为相关工作带来些许帮助。
关键词:小学音乐;民歌教学;情境;习俗;鉴赏

        民歌是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民歌真实反映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情感,是民族音乐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但在当前,很多少年、青年认为民歌是老土,没有趣味、缺乏激情,他们不愿意了解民歌,更不愿意学习与传承民歌。如果不能尽快改变现状,我国的民歌最终会在历史舞台上消失。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也是民歌的未来,只有让小学生了解民歌,喜爱民歌,学会演唱以及创新创造民歌,民歌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那么,又该如何抓住小学音乐课堂有效进行民歌教学呢?这里提出以下建议。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当代小学生生活的环境是被流行音乐充斥的环境,他们的生活中缺少民歌,因此也不了解民歌。基于此,在进行民歌教学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民歌,让小学生准确了解民歌的意义与内涵,了解民歌的魅力,进而自觉转变观念与态度认真学习民歌。由于小学生对民歌了解的较少,没有对民歌的记忆与情感,因此简单的口头讲解无法激发兴趣,很难让学生有画面感。为此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师要能灵活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创造情境、营造氛围,以此激发学生情感,培养学生对民歌的兴趣与热爱。《新疆是个好地方》是人音版教材      的歌曲,再进行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提前搜集整理了一些能展现新疆自然风光特色与民俗人情的图片、视屏等,将其整理剪辑然后配上这首民歌制作成课件,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聆听感受歌曲的情绪和主要内容,然后播放课件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在由音乐、画面创造的情境中感受新疆的独特风情,感受民歌的深情悠扬,认识民歌的意义与价值。
除利用多媒体拉近学生与民歌的距离外,教师也可将民歌与民间故事有机结合。小学生普遍喜欢讲故事,在引导学生学习民歌时给学生绘声绘色讲一个他们没听过的、充满趣味与神秘的与民歌相关的故事,不仅能让学生对民歌多了解一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
         二、结合民俗文化,加深教学深度
        民歌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每一首民歌的诞生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民歌不仅仅是一段旋律,它还是一个故事,是一种民俗。在进行民歌教学时,教师不能仅带领学生熟悉民歌旋律,掌握民歌唱法就结束教学,教师要深挖民歌背后的故事与文化,让向学生展示民歌的丰富内涵,进而从本质上改变学生对民歌的认知与看法,为学生的学习、民歌的传承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具体如,在引导学生欣赏或学习《凤阳花鼓》这首民歌时,教师就可结合图片、视频等向学生详细介绍与《凤阳花鼓》相关的历史文化、民间习俗,引导学生深入民歌的内涵,感受民歌的独特魅力与价值。据记载,人们创作凤阳花鼓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讨饭、生活。这首简短的民歌描述了过去凤阳人遇到灾荒年景时的悲惨情景。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后,将江南富户14万家迁入凤阳作为中都。

后来在自然灾害、苛政、恶吏等的多重作用下,百姓穷困潦倒,只能逃荒要饭,在要饭时他们经常唱凤阳花鼓乞讨。总的来说,在小学阶段教学民歌,教师一定要把握教学的深度,要把握民歌教学的最终目标,避免将民歌教学表面化、形式化。
         三、进行民歌鉴赏,提高欣赏能力
        在音乐学习中,鉴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鉴赏,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得到丰富、知识视域能得到拓展,审美能力能得到提升,同时学生能积累下更多与音乐有关的情感、观念等,学生整体的艺术素养能得到提升。因此在进行民歌教学时,教师还需多引导学生鉴赏民歌。鉴赏时,教师可先不做任何讲解说明,只放曲子让学生认真听,反复听,听完后让学生写下或是与教师分享自己在聆听时的感受,从音乐中感受到的情感、内容以及脑海中的画面等。然后教师再向学生讲解与这首民歌有关的习俗、文化、故事等,待学生对民歌有进一步的了解后教师再指导学生反复倾听并尝试跟唱,让学生补充自己初次倾听时的感受、感悟,教师也可给学生做出提点引导学生拓展思维,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再去感受、品味民歌。在这样的鉴赏教学中,学生能体会到民歌蕴藏的情感,能感受到民歌的美感与艺术魅力。学生对民歌的兴趣会有所提高,对民歌的喜爱程度会有所增加。
         四、融合流行元素,优化民歌教学
        当代小学生都喜欢流行歌曲,因为流行歌曲的旋律更丰富,歌词内容等丰富多样,演唱起来也比较顺口。在教学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这一兴趣爱好或是习惯,不应采取强制性手段让学生放弃流行乐而学习民歌,或是将流行乐与民歌放在对立面,利用流行乐的通俗来凸显民歌的魅力。如果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只会获得适得其反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巧妙利用学生对流行乐的喜爱来激发学生对民歌的兴趣。在四川省“唱家乡的歌”微课展示活动中,成都市龙江路小学王鹏飞老师执教的《秀才过河》这首歌曲的教学中,王老师根据歌曲内容,巧妙的加入了当下非常流行且深受学生喜欢的说唱,这样多元的教学形式,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师可在教学民歌过程中适当的融入一些流行元素,在引导学生学习欣赏阿宝演唱的民歌时,教师可给学生找来女子十二月乐坊的音乐与黑鸭子演唱的民歌让学生聆听欣赏,让学生感受民歌与流行之间的和谐,逐步融掉学生对民歌的偏见或是恐惧,让学生喜欢上民歌。

         结语
        综上所述,民歌是我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我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发展时期,必须要做好对民歌的教学与传承。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师要能根据民歌的特点,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发展规律等采用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民歌、学习民歌,为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曾珠. 小学民歌教学的民族文化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20.
[2]曹静娜.小学音乐课中民歌教学的有效融合[J].北方音乐,2020(01):211-212.
[3]严丽花.小学民歌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北方音乐,2019,39(11):118-119.
[4]李颖. 鄂伦春民歌在小学音乐课堂的探索与实践[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5]韩彦婷. 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视阈下的小学民歌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