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学美术课堂中的美育教育分析

发表时间:2021/4/16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月第2期   作者:赵天娥
[导读] 随着新课的改革,美术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美术教师的教学示范对学生技法水平的提高和创新思维的开拓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赵天娥
        榆中县龙泉小学 甘肃省 730100
        摘要:随着新课的改革,美术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美术教师的教学示范对学生技法水平的提高和创新思维的开拓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在这个读图的时代,人们倾向于用眼睛观察事物,用图片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对于学生而言,美术技能的欠缺将成为创新思维发展的阻碍。在现代美术教学中,信息化技术的介入使多媒体、影像、幻灯片充斥课堂,渐渐淡化了示范的作用。部分教师以大量的图片欣赏代替示范环节,制约了学生创作技能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美育教育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开始逐渐重视起孩子的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在音乐、美术、体育等多方面入手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这其中美术作为最热门最受孩子家长的重视和喜爱。所以小学时期美术是最能表现他们内心想法和对这个世界认识情况的。这种变现张力是无法模仿和后天刻意学习的。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本身小学时期的孩子自律性就较差,但是美术却是一项培养注意力的课堂活动,美术中的孩子注意力集中,并且自律性较强,从这点来看,美术给予孩子的不仅仅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创造力,更是自律性、集中注意力的一种良好方式。
        1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作用
        ①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现代化小学美术教学的一大作用。创造性思维是教师的主要教学目标,教师应该承担起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责任,不仅给学生传授美术技能,还应该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发挥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②从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教师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应该从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让学生均衡发展。小学美术课堂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在实际的美术知识讲授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加深学生的学习感受,并让学生不断创造美,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品格,从而让学生全面发展。
        2小学美术课堂中的美育教育分析
        2.1设置情境课堂,锻炼学生的独立创作能力
        当学生具有相对较高的创作能力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独立创作能力。教师可以重新布置美术实验室,随意设置布景,如,将桌、椅、凳子倒置,或将石膏作品吊到天花板上,等等。随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入美术实验室随意观看,再开展无规则的绘画创作。这种背离常规的情境,能够有效削弱学生对固有思路的依赖性,充分激活学生创新的想象力,令学生保持活跃、独立的创作思维。而这种思维的价值,就是让学生可在常规规则中随时开展突破性思考,培养未来发展过程中珍贵的创新能力。
        2.2加强师资
        教师是线描画课程教学的关键因素,只有教师的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才能够更好地保证线描画教学的质量,因此,学校需要提升教师队伍的质量。首先在招聘环节,学校要严格把关,认真考核应聘教师的专业技能。其次,学校要对美术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定期邀请绘画领域和教学领域的专家提升教师的技能和教学方法。最后,要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一些学校对于美术教学效果的考核比较松懈,导致部分美术教师在教学中未能做到认真负责。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美术教学质量的考核,激发美术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提升美术教学的质量。
        2.3课堂内外联动,丰富审美教学形态
        生活是灵感的发源地,教学课堂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比较单调、枯燥的。

一些小学生好动、好玩,自主学习能力和控制能力较弱。有时教师在课前准备了各种教具,但由于课堂教学互动性不强,一些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安排一些课堂内外联动活动,如,在校园里观察与写生,前往博物馆参观学习,在一些校外集体活动中提前布置相关学习要求,等等。在感性直接的观察中,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都能够得到提升,进而实现美术课堂的无界化。在现代化教育的进程中,具有人文性质的美术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在人才美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积极探索基于审美素养提升的小学美术教育策略并加以推广应用,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实践能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4活化课堂教学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部分美术知识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接触比较少或者接触不到的,再加上小学生对于世界还处于比较懵懂的认知状态,理解能力不足,因此往往对于某些知识点感到难以理解。这时,教师就可以合理运用微课教学,引导学生更轻松地理解这些知识点。
        2.5调节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想象空间
        目前,针对部分学生思想独立性不足的问题,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发挥引导作用,营造相对自由、宽松的课堂氛围,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中释放想象力,从而保持思维活力。首先,教师需要调整教学模式,采用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于某个艺术素材的看法。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更加轻松、自由地表达,在表达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其次,教师需要仔细观察哪些学生更乐于表达自己,并及时在公开场合表扬这些学生的表现,从而激发相对内向或羞于表达的学生勇敢表达自己。针对较为内向、难以主动交流的学生,教师需要更加频繁、主动地与其沟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以免这些学生认为自己“不合群”,从而更加羞于表现。
        2.6做好教学评价
        现阶段,在小学美术线描画教学中,部分教师评价学生美术作品的标准单一,他们往往站在成人的角度给予学生评价,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在学生完成线描画作品后,教师不必急于评价,应该给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机会。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评判作品的好与坏,让学生指出作品好在哪里,有哪些不足。这样,学生之间就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在评价其他学生的作品时,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绘画能力以及观察能力都得到了提升。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让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在进行评价时,不能用成人的眼光评价学生的作品,要鼓励学生大胆创作。
        结语
        美术活动是小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要从多方面多角度重点培养小学生的美术审美观。美术知识具有形象性和色彩性的特征,教师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推动美术课堂的变革,但这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做到的。对于小学美术知识讲授来说,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发挥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完善对学生的评价,多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渗透德育,提升学生的素养,这样才能提高小学美术教学效率,推动小学美术课堂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邵凌春,孙珊,陈晓莹.小学美术课堂中的美育教育研究[J].艺术评鉴,2017(21):141-142
        [2]陈昕华.小学美术课程中美育教育模式的探讨[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9(01):48
        [3]杜霞.浅谈小学美术教育中美育的重要性[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17(21):5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