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创新小学体育教学

发表时间:2021/4/16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月第2期   作者:张国庆
[导读] 小学体育新课改的深入实施,给老师们的教学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张国庆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中埠镇小学        255080
        摘  要:小学体育新课改的深入实施,给老师们的教学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作为体育老师必须要创新教学,才能实现体育教学目标。本文以新课标理念为依据,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几点教学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体育;创新教学

        体育是小学一门重要课程,新课改以来更加重视体育教育。因此,作为老师必须要适应新课改的形势要求,创新体育教学,提升小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实现体育教学目标,促进小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一、合理开发教学资源,满足学生兴趣需要
        在体育教学中必须要联系生活实际开发教学内容和资源,满足学生需要。首先,结合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例如,在投掷练习中,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投掷动作,可以选择学生所喜欢的扔纸团、扔飞机、投掷小石子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投掷速度,可以采用甩绳子、扔小皮球等方法,对着墙面或地面进行快速投掷;为了锻炼学生的手臂力量,可以选择“单、双手投掷实心球”的方法。其次,开发教学资源,满足学习需要。在开发小学体育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最为基本的就是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改进,通过不断开展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使体育项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功效,从而促进体育教育文化的建设;对常见的体育运动进行简化、改造、创新,如:简化运动规则、创新技术标准、改造体育器材等,使其更加符合小学体育教学要求,不断激发学生对于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促进小学体育教学课程资源的创新和改革。场地器材是体育教学的有效辅助工具,发挥训练器材优势,可以优化教学结构,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训练器材在置办的过程中是严格按照竞技体育对器材的规格制定的,虽然体现了其正规化,但却忽视了小学生的实际特点,对学生进行利用器材训练造成严重的阻碍,更甚者让学生望而生畏,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因此,要重视对场地器材布置工作,力求器材道具化,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根据学生自身特点,改造体育器材,以适应小学生体育训练的需要。例如,在教授扣篮技巧时,普通篮架高度过高,在学生练习时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对学生实际水平的发挥造成影响,间接影响学生训练成果。因此,可以应用自动调节篮筐高度的篮球架,将篮筐高度控制在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以内,让学生享受训练带来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信心。此外,加强体育教材的游戏化,使其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需求,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形成学生良好的规则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注重师生之间互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既是学生在求学道路上的引路人,同时又是学生生活中的朋友,师生之间应该是亦师亦友的关系,教师在知识经验上要高于学生,但在人格上和学生是平等的。小学生正处在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缺乏经验,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因此,要加强师生互动交流,用教师的智慧经验引导学生健康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将教师看作榜样竞相模仿,因此,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课上,将学生当作交流学习的对象,和同学们共同学习,分享经验,进行平等的对话,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课下,和学生做朋友,了解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增强师生间的了解程度和信任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彼此成为生活中值得信任的伙伴。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学生需要的照顾和关心,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同时又能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例如,有的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教师不要直接指责学生,而要换位思考,想一想学生是否有什么特殊的原因,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方案,耐心的鼓励学生;再例如,在打篮球的时候,教师可以加入学生,和学生一起打篮球,在踢足球的时候,教师可以加入学生,和学生一起踢足球,在跳绳的时候,教师可以加入学生,和学生一起跳绳。教师融入学生之间,可以增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另外,为了更好地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导航者,我们教师要注意自身素质的提升,培养自己的人格魅力,掌握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更好地履行教师的职责。
        三、有效开展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游戏是深受小学生喜爱的教学形式,通过游戏活动,可以渗透做人的道理,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让学生明白,学习并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充满乐趣的。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引导,将数学知识、英语知识融入其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运动会,让学生在运动会中自主选择练习项目,并增设趣味性运动项目,如:算术接力赛、两人三足背单词等,让学生通过运动会感受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此外,教师可以借助游戏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爱心,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其世界观尚未形成,没有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潜移默化的渗透相应的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教师的引导,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心。例如,在“母鸡与老鹰”的游戏活动中,通过母鸡和老鹰之间的对抗,学生可以理解母亲对孩子的保护,感受母爱的伟大;在“模拟战争”游戏中,可以促使队员之间互相掩护,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学之间的友好情谊。
        四、体育教学渗透德育,培养学生品德素质
体育教学不仅要锻炼学生的体魄,更要发挥体育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中融入德育。作为体育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注重在教学内容中融入德育,时刻给学生灌输道德层面的营养。例如,教师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参加拔河比赛、篮球比赛等,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让学生认识到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个人的力量是组成集体力量的基础,既不能忽视个人力量,也不能忽视集体利益。又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跳跃项目,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敢的精神品质,促进学生团结友爱,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其次,在课堂常规中渗透德育。对学生进行课堂常规教育,是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在建立课堂常规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德育思想的渗透,如:组织纪律、语言行为、文明礼貌等。上课之前,师生之间应相互问好,下课之后师生互相再见,如果生病或有事不能上课,学生需要向老师请假,不能无故旷课,更不能无视课堂纪律。课堂上听从教师和体育委员的指挥,下课后要整理好运动器械,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此外,由于体育运动一般都是在户外进行,所以难免会发生一些不可预料的事情,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德育思想的渗透,利用突发事件为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例如,在赛跑过程中,有的学生不小心摔倒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爬起来继续参加比赛,并在事后对此事进行讲解,对这位学生提出表扬,激励学生顽强拼搏、不畏艰难、积极进取。不管突发事件是好事还是坏事,一般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合理利用这些突发事件,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思想,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优良的精神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总之,作为小学体育老师,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新课标理念和精神,并结合学生发展需要和教学内容实际,不断探索创新,探寻出更加有效的教学途径和方法,最终提高体育课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胡小军.对学校体育实施创新教育认识与思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08):96-97.
[2] 许德顺.体育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体育学刊.2012(06):90-91.
[3] 邓国良.新课程视域下的体育有效教学[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06):122-123.
[4] 王海永.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策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202-203.
[5] 朱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33-2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