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发表时间:2021/4/16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月第2期   作者:徐孝顺
[导读]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背景下,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
        徐孝顺
        凌云县中学
        摘要: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背景下,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体育作为高中阶段重要科目,以强化学生身体素质为目标,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保护。本文首先对高中体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进行分析,然后提出具体的渗透策略,望采纳。
关键词:高中体育;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关注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是促进高中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阶段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关键学习阶段,也将面临高考的检验,是人生道路重要的分叉口。这种背景下,学生在繁重的文化知识学习下,在考试压力下,难免会存在心理波动,如果学生心理波动无法及时得到关注,消极情绪可能对其心理健康成长带来不利影响。高中体育教学中,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帮助学生构建健壮的体魄、健康的心理。
1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1有利于改善高中生的不良情绪
        体育教学能够帮助学生防松身心,同时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对于高中生来说,面对较大的学习压力,文化课程负担较重,很多学生因此出现不稳定的兴趣,若不能及时进行改善,则容易滋生抑郁、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对学生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意识的帮助学生放松身心,可以有效的舒缓学生不良兴趣,让学生利用体育课活动时间更好的释放压力,改善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2有利于学生形成坚毅的品质
        高中生社会经验少,且大多缺乏锻炼,很多高中生从小娇生惯养,缺少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体育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类体育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坚强的品质。例如,对于高三学生来说,其面临高考压力,很容易出现负面不良情绪,这对于学生学习和身体健康都十分不利。实施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学生多多参与体育锻炼,培养学生迎难而上的品质,让其能够形成刻苦、坚毅、忍耐的品质,对学生全面发展。
1.3有利于高中生人际交往及合作精神培养
        当前阶段,高中生独生子女居多,在人际交往方面往往较为孤僻,不善于合作。新课程改革后,对学生合作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体育教学中也存在很多合作活动项目。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明确分工,一起完成体育项目,在彼此交流合作中,分享体育活动带来的乐趣。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这些集体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无形之中树立合作意识,同时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水平。
2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2.1 组织学生开展更加有趣的体育活动
        通过丰富的趣味性体育活动,能够帮助高中生放松情绪,也能够纾解来自于心理、学业、考试等方面的压力。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体育活动较为单调、松散,且相对统一的体育课堂运动,长此以往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厌烦情绪,也会因此出现无形压力,无法实现真正的心情放松。为了全面推行心理健康教育,高中体育教学中需要能够根据高中生实际情况,优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增强体育项目的趣味性,确保学生能够在体育活动中实现身心放松,在体育课堂中让学生获得快乐,让体育课堂成为学生释放压力的重要场所。
        例如,在开展短跑、快速跑训练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引入“捕猎”体育游戏项目,让学生围成一个圆圈,组成圆圈学生的背后分别排3~4名学生。由学生随机推举同伴担任“猎物”角色,猎物需要在圆圈的外围进行奔跑,在猎人抓到猎物前,猎物贴到哪一个队列后面,则列队最前端的学生则自动成为新的猎物,猎物如果被抓则身份变为猎人。通过这种游戏性体育项目,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参与到体育项目中的兴趣,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天性解放,让学生身心得到极大的放松。


2.2 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
        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家庭环境以及个性不同,以至于高中生产生的心理问题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基于心理健康教育来说,只有提升心理辅导针对性,针对不同问题进行具体解决,才能真正的起到心理辅导作用。具体实施中,高中体育教学中必须树立培养学生个性化的意识,能够加强对高中生的观察和了解,针对学生个人心理问题,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及时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减少不良心理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带来的影响。
        例如,在体育课堂活动中,常常会遇到有的学生在面对体育项目中表现的十分脆弱,不敢轻易的进行尝试,在遇到困难时往往选择放弃,将“我不行”、“办不到”放在前面。这种心理状态会让学生对所有事情都不愿尝试,无法应付自身成长中的各类问题。教师需要深入了解这一个案,针对学生过往经历、成长环境等进行了解。通过调查,胆小的学生往往是成长中过度被否定,导致自身信心受到打击,逐渐失去了勇气。作为体育教师,还需要能够挖掘学生潜能,善于发现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优势,并进行适当引导。如一些学生爆发力强,有些学生反应灵敏,通过组织学生开展针对性的尝试,让学生正视自己潜能,才能扭转被动的局面,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2.3 善于对学生运动进步的赏识
        高中生在生活方面较为简单,且目标十分单一,即为了学习。针对当前高中生的心理问题分析,发现人际关系、学习难、考试压力等是导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的主要因素。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能够学会利用激励教育、赏识教育,帮助学生明确个人运动成长,并推动学生对人生目标有更加情绪的认识,让学生树立运动自信。
        例如,在锻炼学生耐力项目中,“耐力跑”作为常见的体育项目,要求学生需要有强大的毅力和耐力,才能顺利的完成耐力跑项目。但当前高中生身体素质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耐力不足,且缺乏运动毅力,无法突破个人极点。因此,体育教师可以先随着学生慢跑,同时在慢跑过程中通过语言激励的方式鼓励学生,并指导学生能够科学的调整自己的呼吸,以每200米为小目标进行激励,久而久之就可以帮助学生顺利的完成耐力跑练习。在学生达到耐力跑练习标准后,教师需要及时的给与肯定,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只要坚持就能够成功,帮助学生树立一往无前的决心。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鼓舞学生士气,让学生能够以更加高昂的情绪完成运动。
        当然,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渗透,必须要求教师充分的尊重学生,将学生当作是教学的主体;同时还可以灵活的使用教材,不单纯的进行体育技能训练,而是需要找准心理健康教育切入点,磨练学生意识、培养学生品质。高中体育教师也需要加强自我学习,在提升自我专业素养的过程中,能够激励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体育作为高中阶段重要的学科,是学生锻炼身体素质、提升精神品质的重要途径。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人格,对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能够围绕学生开展趣味性的体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可以针对学生个体提供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还需要能够借助于赏识教育,给予学生有效的激励,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有积极的心理状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春英.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J].新一代.2019,12(8):32-35.
[2]徐凤霞,“立德树人”视角下高中体育与健康课中的德育透视研讨[J].国际教育论坛.2020,23(2):99-101.
[3]王翔宇.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J].青少年日记.2019,14(2):114-116.
[4]任春雨.高中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策略[J].中华少年.2019,10(2):52-54.
[5]周建忠.刍议高中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9,20(3):89-9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