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欣
吉林工商学院 130507
摘要:在当前我国高职教学体系中,对人文素养教学理念的渗透结合,是课程思政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英语等教学课程的主要改革途径与未来发展趋势。教师要利用各种新式媒介和信息载体,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引导,达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并从整体上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与进步。本文基于“课程思政”理念下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问题进行具体的探究。
关键词:高校教育;英语教学;课程思政;有效融合
从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思维表征来看,很多大学生由于自身专业学习的限制,他们将大部分的时间的尽力放在了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上,而对人文素养方面课程的培养有所忽略。英语教师既要对英语课程精心解读、理解内涵、把握主题、凝合内容,又要搭建专业教学与道德引领的交互平台,灵活地调配思想政治教学资源,以激发学生的感性与情感为主要教学目的,并以此为途径实现对学生学习兴趣、想象力与内心驱动力的有效激发。
一、“课程思政”理念下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首先,与西方文明相比而言,东亚文明自成体系,不同文明之间在思维模式、哲学理念、语言表达与交流方式等层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当前高职英语教学模式下融合思政教学,可将西方文化与历史背景作为英语语言体系的教学载体,有针对性地向学生讲述与之相关的人文背景[1]。从短期教学角度来看,丰富了英语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快速解读学习内容。而从长远角度来看,各种趣味性的思政话题,也更新了英语课堂的生态,实现了对学生正确学习模式、思维方式与语言表达方式的针对性培养。
其次,英语专业课开设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英语专业知识与技能,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提供知识与能力保证,但是由于其教学模式过于僵化,教学课堂的交流互动教学特征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进而导致课堂出现理论与实践的冲突,思想与实际的背离等问题。大学英语与思政融合教学,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教学内容加以了解、快速解读,学生不仅得到的是英语知识,更是一种道德的“无痕”教育。也能“举一反三”,在不断反思、实践中予以矫正和修补,真正能体现立德树人的真实价值。第三,利用英语融合思想教学,不仅改变了单一化的教学模式,更是通过采取多元化教学手段、方式,帮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本质特征加以了解、分析。同时也可引导学生以自身较为擅长的方式开展学习、锻炼自身语言交流与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修补了思想政治教学短板,为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与各项良好品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思政”理念下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一)切入微话题,融合课程,开发德育“新主题”
德育是鲜活的,德育也是生活的。生活中各行各业中的"小人物"往往是正能量的聚合代表,他们的大爱无疆、敬业精神等都是学生德育成长的能量。教师要紧扣英语教学主题,及时转换成德育资源,保证既能实现英语与思政同步教学效果,又让学生得到道德的洗礼和情感教育。
英语教师应结合教学主题,将人文精神与理论教学内容加以融合,恰当地开发一些感人故事,以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树立正确学习风气[2]。
在丰富学生学习生活的同时,鼓励学生勇于面对尖锐的价值立场之争,勇于亮出正确的价值观;既不能漫无目的空洞说教,也不能毫无原则的选择沉默和逃避,对持偏执观点的学生以实例和分析耐心地予以引导,让学生在故事的浸染中养育真善美,并潜移默化中实现对人文历史背景、理论教学知识开展自我探索,实现寓教于乐。
(二)聚焦新媒体教育载体,孕育德育“新抓手”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西方的社会思潮、学术理论及各种文化产品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开放的思想环境开阔了高校学生的国际视野,为他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和语言学习条件。
教师可以通过新媒体增设公共英语微信公众号,让学生参与互动,以批判性的眼光看待网络中出现的各种负面信息,能够看清英语学习文化产品中存在的意识形态渗透现象,拉进师生距离,既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掌握不同文化之间的人文素养差异点与正确学习规律,同时也有助于自身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形成健康的人格。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也可以布置小组作业,要求学生使用信息化教学软件制作PPT,并在后续的课上开展有关感恩、敬老的中西方名言警句的听写及英汉翻译练习,介绍并对比感恩节和重阳节的历史、习俗和意义,然后对学生的报告加以总结评述,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外语来传播中华文化,自觉形成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信[3]。
(三)切入实践第二课堂,构建德育“新生态”
德育只有在不断实践中才能内化成道德觉悟,形成一定固式的道德行为和积极正向的道德能量。课堂中的实践能使学生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尤其是高职院校培养更注重应用型能力发展,能实现学生的“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对照自我、反思自我、修正自我、成长自我。
教师可以结合各个单元主题,开设第二课堂,以举办“餐桌礼仪,求职面试,寝室矛盾”等等为主题的各类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英语的表达方法和随机应变的能力。也可以组织一些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主要内容的英语演讲比赛、英语知识竞赛等,并构建相应的课堂教学评判机制,将口语表达成果、纯正度、语法运用合理性等纳入该机制进行综合打分,让学生既能学习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又能够在教师的引领下吸收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和理念,促使学生树立服务人民、奉献祖国的意识,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4]。
结语
在课程思政理念大背景下,除了思政课程之外,英语课程教学同样要在教学过程中时时彰显立德树人的教育职责,鼓励学生多接触英语、了解英语,使学生养成包容开放的心态,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也能为学生更好地适应国内外形势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刘保玲.“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的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思政教育新探[J].公关世界,2020,(12):138-141.
[2]刘思阳.“新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格局构建[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20,(2):1-4.
[3]张玉青,屈宇清.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究[J].海外英语(下),2020,(1):174-175.
[4]覃春华.地方高校英语课程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现实价值与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20,6(3):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