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阅读课中的运用及反思

发表时间:2021/4/16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月第2期   作者:段丽
[导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段丽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小学     621000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锻炼学生的思维,将知识、逻辑、思维视觉化地呈现出来,帮助学生快速理清思路,掌握要点,教会学生科学的思考方式,提升学生的阅读效能,学会知识的迁移,在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课中,显得尤为的重要。本文通过文献查找,提取关键信息的方法,案例分析,学生学习效果等方面对思维导图在阅读课中的运用进行阐述。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英语;阅读课;关键信息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锻炼学生的思维,将知识、逻辑、思维视觉化地呈现出来,帮助学生快速理清思路,掌握要点,教会学生科学的思考方式,提升学生的阅读效能,学会知识的迁移,在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课中,显得尤为的重要。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要深化改革,加大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主。思维导图是目前运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思维工具,它可以实现思维可视化,将头脑中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与构想通过导图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达到可视化的效果。科学的思维方式,更能够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一、思维导图与学科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Mind Map)由“世界大脑先生”托尼·巴赞教授于1968年发明、1974年开始被全球推广的终极思维工具。它的特点是色彩鲜艳,图像直观。它是一种高纬度思考与图文并茂形式结合的可视化笔记法,是一种显示大脑的存储能力、提升信息整合效率的图解思维器,是一种全面提升记忆力、创造力、逻辑能力的智能节点图。一张标准的思维导图包含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分别是中心图、大纲主干、内容分支。通过图示,读者可以快速的理解并记忆文本内容。通过分支结构图示,也可以使得思维得到一定程度的发散与创造。
        学科思维导图指以图示(以层级结构为主)或图示组合的方式对学科知识体系进行结构化表征(解构、建构、重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发现学科思维的本质及规律性,最终实现学科思维的内化,促进学习者心智结构的发展。学科思维导图是一种常用的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在形式上与博赞思维导图相似,在本质上与博赞思维导图相异。
        思维导图更直观,发散性更强;而学科思维导图在学科中的运用更合适。我认为两者可以在学科教学中选择使用。
        二、小学生阅读能力现状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语言技能二级目标关于“读”的要求,专门说道,学生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基本学习策略(二级目标)中要求学生尝试阅读英语故事及其他英语课外读物。
        现目前,绵阳市涪城区英语教材选用的是人教版新起点英语(一年级起点)。一二年级每单元一篇故事,共24篇故事。三年级至六年级上册,每单元一篇小短文,一篇故事,共72篇阅读材料,在练习环节、复习环节还有阅读材料。年级越高,阅读材料篇幅更长,难度更深,综合性更强。六年级下册,则一课一短文,一单元一故事,共24篇,在练习环节、复习环节还有阅读材料。大量的阅读材料,有限的课堂时间,决定了教师必须寻求科学的阅读方法,才能让课堂实效性更强,学生单位时间内才能更有价值地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做迁移性训练,发散学生的思维,才能养成独立阅读的能力及习惯。
        通过课堂观察,作业反馈等。如在上英语阅读课时,较词汇课、句型课、对话课等,学生的积极性有所下降;作业方面,阅读题丢分较基础题型更严重。由此可见,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普遍较低。主要原因还在于教师的阅读方法上欠指导,学生看到阅读就害怕,没有自信,没有办法进行深层次阅读。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亟待提升。
        三、思维导图的运用
        (一)明话题,忆旧知,构体系。
        1.理单词,绘导图,建构词汇体系。英语阅读中,词汇是基石。为扫清阅读中的障碍,理解阅读材料前,首先要对相关词汇进行系统复习。以话题为单位,以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词汇分类复习。比如,六年级下册一单元涉及到天气、服饰类等词汇,教师先要进行结构性梳理。

        结构图示让学生快速记忆小学阶段所学所有天气及服饰词汇。
        2.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绘制导图。以话题为单位,教师示范绘制导图。学生先学会模仿教师绘图,熟悉绘制导图的要素,再通过教师引导,自行绘制以话题为中心的图示,进行新旧知识的链接。

        以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教师引导学生以world为话题,链接已学的四个英语国家的相关词汇,学生能够通过导图的思维方式,将国家词、方位词、城市词等相关词汇进行不同层级的归纳,并通过自学的方式,补充一些常用但教材中未作为重点的词汇,比如Statue of Liberty, Ottawa, Canberra 。
        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已学知识,并用体系的方式呈现,能更好的掌握并运用知识。
        3.导图填空再巩固。

        通过填空练习,巩固学生思维上对同一类话题下词汇体系的建构。
        (二)学会提取关键词或关键信息。
        在思维导图中,内容分支是用来承载关键词的。在理解阅读材料过程中,学会提取关键词或关键信息十分重要。
        1.简单、合理的问题引导,学会提取关键词。教师要善于运用问题引导,帮助学生在文中找关键词。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问题设置上,能够简单则不能复杂,简单易于让学生更容易懂、接受,更愿意跟着老师去找答案。同时,问题更需要合理,不需要太多,太多的问题设定容易让学生理不清到底该回答哪一个,非必要问题必须省略,要与目标信息相关。
        以六年级上册一单元Story Time——The Story of Guo Nian为例。这是一篇关于Chinese New Year的文章,篇幅较长,结构较复杂,对于刚进入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这是一篇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文章,实际就是介绍过年的来历及四要素(主要是学习理解前三个)(put red paper on the door and windows,put up bright lights,light(lit) firecrackers,say "Guo Nian Hao!),对于这些,学生并不陌生。教师只要在问题导向上下功夫,引导学生提关键词、梳理结构,也能达到预期理解的效果。
        (1)日常问题导入,引出课文信息。比如,最开始,教师先用倒叙的办法,引导学生阅读文章最后一段,理出过年的四要素。教师通过设问In Spring Festival, what can we do? ,要求学生阅读该自然段,提取关键信息,并结合PPT的图示,直观理解几个关键信息。

提取出关键信息后,请学生粘贴在黑板板书设计上,学生更清晰的理解了这四个关键信息是相同层级。

通过PPT上的图示及板书设计上的罗列,学生直观的理解了三要素的并列关系。
(2)简洁问题加导图填空,理解段落。
        找出过年的三要素后,教师用很简洁的一个问题Why?引出了年,又带着学生阅读第一自然段,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教师直接采用导图填空及勾画文中关键词的方式理解第一段落。学生直观的通过图示方式理解关键信息与主人公Nian之间的关系。

(3)选择疑问句,快速提取相关信息。
        同样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中间几段,教师则使用选择答句的方式,让学生快速提取相关信息。因为这几段内容就是在介绍三要素的由来,核心词汇是比较熟悉的,只是时态变化为过去时态。

        提取后,同样让学生粘贴关键信息,进行文章信息梳理,理解文章大意。

        2.以分类的方式,学会提取关键词或关键信息。
        教师先给出图示,在已经建构好分类词汇体系的基础上,进行文本内相关词汇的提取。
        以六年级下册一单元二课为例,篇目中涉及到外貌、爱好、职业、人物性格等信息。课前预习时,教师列出图示,让学生查找关键信息,因为之前已经对词汇进行分类建构,所以,这会显得比较简单。

        (三)迁移性训练,达到发展学生思维的目的。
        同样以六年级下册一单元二课为例。教材中谈到了外貌、爱好、职业、人物性格等信息。仿照例图,学生先模仿绘制关于自己家人的导图(图1),再通过进行表述,以达到知识巩固、迁移的目的,以达到英语语言知识运用的目的,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图2为学生在归纳总结房间词汇中,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将自身大脑存储的相关词汇形成知识链接的范例。

        图4为六年级下册五单元三课二三段导图示例。(教师课堂上,先带着学生绘制第一段的导图,通过引导学生从时间、过冬方式、动物代表等类别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进行绘图,绘图完成后,学生讲解,最后对照教师例图进行修改。)
        总之,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在掌握正确的方法,还是需要通过不断的反复练习,但这种练习并不是机械的重复,而是每一次练习必须要有指导性、目的性、针对性。
        四、反思
        (一)教师方面
        1.加强学习及练习。思维导图在教学上的运用,我校教师接触的时间较短,仅仅是19年秋有两名教师专门进行了系统学习,个别教师偶尔使用。在教师方面的推广还需要努力。思维导图的绘制,没有标准、固定的答案,它是一个思维过程的呈现。为了给学生更好的引导,教师需要加强理论学习及实际练习。
        如英语学科,以教研组的形式,进行了思维导图的专项讲座,从思维导图的画法,颜色的搭配以及内容的拓展,线条粗细的安排进行了详细讲解。同时,还发动教研组的力量,各年级教师对该年级基础知识进行归纳、绘图等,所有教师对整个小学阶段的知识清晰明了,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
        2.学会使用信息化工具。学习的过程就是要寻求更高效的方式,通过探究,老师们发现手绘比较费时,所有教师们目前使用Xmind工具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如图:
 
        3.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导图的熟练运用是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练习过程,教师应在学生低年级时进行有意识的培养。低年级的单词学习、字母学习、语音学习等都可以开始进行潜移默化的练习,当过度到阅读练习时,就会有自觉思考的意识。
        (二)学生方面
        通过对六年级的部分学生进行调查问卷抽查,100%的学生认为拥有好的学习方法对学习有促进作用,92%的学生认为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对阅读理解有促进作用。通过大量的作业反馈,阅读题的正确率有显著提高,思维导图的运用在阅读教学中起到了好的推进作用。
        五、结语
        思维导图能够将零散的知识有效整合,有利于知识的链接,提高学生的整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思维能力的提升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这还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及孩子们的坚持。
        参考文献:
        【1】吴琦 论思维导图的教学意蕴【J】小学英语教与学,2018(9):6-10.
        【2】刘艳 看完就用的思维导图【M】北京:中信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