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科学思维型课堂教学研究

发表时间:2021/4/16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月第2期   作者:孟晓秋
[导读] 科学学科核心素养是现阶段科学教育探讨的热点,思维型课堂教学强调教学过程中的思维活动,以思维立意构建科学课堂。
        孟晓秋
        杭州市杭州中学,杭州 310000
        摘要: 科学学科核心素养是现阶段科学教育探讨的热点,思维型课堂教学强调教学过程中的思维活动,以思维立意构建科学课堂。教师在思维型课堂中引导学生的科学思维,使学生在课堂和实际生活中开拓新思维,善于理性的思考,拥有批判的眼光,敢于探索。本文对思维型课堂、核心素养等基本概念进行解读,并针对初中科学思维型课堂的教学展开阐述。
        关键词:核心素养  思维型课堂  初中科学
        
一、对思维型课堂、核心素养的阐述
(一)思维型课堂教学的内涵
        思维型课堂教学最早由林崇德、胡卫平基于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提出,其强调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的核心是“思维活动”,强调教学中应通过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来加速认知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型课堂教学强调以诱发思维动机为特征的教学导入、以引发思维动力为特征的教学过程、以进行思维监控为特征的教学反思,以及达到灵活思考为目的的应用迁移。思维型课堂教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四个方面:认知冲突、自主建构、自我监控、应用迁移。
        (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初中科学课程是以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综合课程。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初中科学在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对自然和科学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初中阶段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时期,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是现代社会合格公民的必要条件,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必备基础。[这两段主体段落首行没有对齐]
        科学素养包含很多方面的内容,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二、当前初中科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如今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阻碍着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提升和高效课堂的构建。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强的功利性。虽然我们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出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的培养,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为了应对中考,为追赶教学进度,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直接把知识点讲授给学生,学生再通过题海战术练习这些知识。教师在课堂中没有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师生之间的互动不够充足,导致学生难以从多个领域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有所理解,不仅使学生的思维固定,成绩较难提高。同时,单一的教学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能从本质上着手,让学生看到科学课程的本质与价值。
        三、基于核心素养下构建初中科学思维型课堂的举措
(一)基于问题导学模式,进行启发式教学
        初中科学教学时应采用启发式教学,问题是思维的引发剂,因此提问是一种非常好的启发式教学方式。教师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启发学生不断思考,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和发展。在教学中,以“问题”为载体,教师为学生创设“原始”的真实情境,将学生需要学习的学科知识隐含于问题解决的过程之中,并以此为主线,从不同角度设计并列或递进的多个问题,按照问题内部的逻辑关系,环环推进,从而统领整个教学过程。
        同时初中生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扰而出现走神、讲话等问题,课堂提问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一定程度的紧张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紧跟老师的课堂思路,学生就能够通过主动的思考和分析对新的科学知识进行不同程度的理解,思维能力也可以得到提升。
        因此,这便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为了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上学有所得,获得知识,掌握方法的同时训练思维,教师要优化教学过程,精心备课,充分熟悉及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从而设计提出高质量的问题,问题能环环相扣,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调动学生思维,优化思维习惯,深化思维层次,提升思维品质。


(二)联系已有知识经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好的思维环境是产生积极思维的前提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首先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采取民主型的教学方式,平等地对待学生,构建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为核心的教育观念,创设鼓励学生反思质疑的教学情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猜想,形成一种积极的主动参与的课堂氛围。当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时,便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知识的快乐和对新知识进行探索的欲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其次,教师还要注意利用好学生头脑中的已有知识和经验。教学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学生构建知识,促进思维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课堂中教师可以选取恰当的生活实例,唤起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和知识,再通过观察、实验来进一步探究事物发展变化的现象及背后的原理。最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使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让学生头脑中拥有更多的理性思维,从而提高其思维活动的抽象性和逻辑性。
(三)构建多项学习,激发学生思维欲望
        初中科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学科,科学是以多样统一的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探究活动,是建立在证据和理性思维的基础上的。科学探究是创造性思维活动、实验活动和逻辑推理交互作用的过程。同时,初中生思维活跃,科学知识覆盖面广,使得学生知识视野逐渐宽阔,如果科学课堂上仍然拘泥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很容易感到枯燥,失去学习兴趣。探究、实验是可以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顶级资源,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巩固知识、启迪灵感,深入理解科学的本质和规律,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因此,科学学习中要特别重视科学探究、重视教材的实验教学。
        在科学课堂中,如有实验需要安排学生分组合作,动手实验。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验结束后针对实验的现象数据分析,教师可以设计四人或六人小组讨论合作等形式,促进学生在新的问题中进行新的思考。课堂合作不仅会使学生完全投入的寻找答案,也会让学生深刻理解到所学习的相关理论知识,并且熟练掌握,使每个学生有参与感,并且提高整个课堂的积极性和效率,进而激发每个学生潜能和思维。
(四)因材施教,多种评价方式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针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开展分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思维型课堂中教师更应关注到不同个体间的水平差异。在课堂中进行思维互动,各小组进行科学探究实验时,要关注每个小组的情况,每个学生的情况,引导学生彼此合作,鼓励学生积极尝试,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
        思维型课程需要建立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全面、评价方式多样的与科学课程相配套的评价体系。在评价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与方式收集信息,从而准确的反映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结果。要充分的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反馈功能,促进学生和教师的提升。[这一部分段落格式 需要再调整]比如,除去书面测试,还可以通过实践活动进行评价,实践活动包括科学探究、实验、科技制作、调查、演讲表演等。除去对结果的评价还要注重对过程的评价,抓住课堂的即时评价,对学生在学习态度、方法、效果等进行即时的点评。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打破传统的思维教学。
        结语
        中学教师的教学“应为理解而教、为思维而教”,“把思维能力与信息处理、推理、质疑、创造 和评价等广泛的结构化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开展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应该为学生构建高效的思维课堂,使学生的思维意识和思维能力得到提升。使学生具有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并具有实践意识和创新精神等,教师也能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科学思维型课堂构建途径中找到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任娅楠,董瑞杰.面向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思维型课堂教学初探 一一以“澳大利亚”一节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6):4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3]赵卫忠."思维型"课堂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有效构建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7,(4):175-176.
        [4]张玉勇.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实践──以“乙酸”教学为例[J].化学教与学,2019(8):6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