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娟娟
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山西 临汾,041000
摘 要:公民健康关乎国家发展大计,国家对公民的健康十分重视。作为国家未来的接班人,青少年的健康问题深受国家关注,而在学校进行健康生活教育是提高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的有效途径。本文首先阐述了高中生健康生活的内涵和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生活教育的意义,然后详细论述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生活教育的途径,即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在课堂上渗透健康生活教育,同时在生物课堂之外开展健康生活教育活动,二者合力提升学生的健康生活素养。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 健康生活
健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公民健康关乎国家发展大计,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民健康,《“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1]。青少年作为国家未来的接班人,他们的健康更受国家关注,《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中提出中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他们必须掌握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与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等知识[2]。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学生的健康问题日益凸显,肥胖、缺乏体育锻炼、心理承受能力差等问题皆较为严重,姜言霞等学者在《中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现状调查研究》中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小学生的健康生活素养反而在降低;而且在六大核心素养的表现方面,健康生活这一核心素养的得分最低[3]。由此可见在学校实施健康生活教育非常有必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学校健康教育实施需要“构建相关学科教学与教育活动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4],这为在学校实施健康生活教育提供了一个方向,即健康生活教育的实施需要与相关学科相结合,而且实施过程中需要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活动规律和生命现象的学科,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而且《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也提出学生应“主动向他人宣传关爱生命的观念和知识,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健康中国的促进者和实践者”[5],因此把健康生活教育与高中生物学相结合,依托高中生物教学渗透健康生活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高中生健康生活的内涵
2016 年 9 月,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会上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及基本内涵。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涵盖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六大素养,“健康生活”是六大素养之一。课题组认为“健康生活”是指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和自我管理三个基本点[6]。《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选修模块中指出,健康生活是指“有益于健康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具体表现为生活有规律,没有不良嗜好,讲究个人、环境和饮食卫生,讲科学,不迷信,平时注意保健,具备基本的医学常识,生病及时就医,积极参加有益于健康的文体活动和社会活动”[7]。综上所述,高中生健康生活就是指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康的心理,掌握健康生活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与人生观。
2.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生活教育的意义
健康生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获得健康生活知识,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习惯,树立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的人生观,获得幸福的生活。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生活教育意义重大。首先,高中生物教学渗透健康生活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健康生活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健康地成长。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生活,向学生渗透健康生活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进而提高他们的健康生活素养。同时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健康生活素养的提升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能够勇敢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健康地成长,获得幸福的生活。其次,渗透健康生活教育可以增强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健康生活相关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学生掌握了这部分知识有助于他们处理一些生活问题,解释一些生活现象,从而增强学习这方面知识的兴趣。长此以往,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也会逐渐提升,进而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
3.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生活教育的途径
3.1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在课堂上渗透健康生活教育
3.1.1依托教材中“与社会的联系”栏目渗透
教材中“与社会的联系”栏目的设计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生物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同时将学生获得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以此为切入点进行健康生活教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健康生活的相关知识,同时又促进了学生对生物学内容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挖掘“与社会的联系”中所蕴含的健康生活知识,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健康生活教育。比如在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与社会的联系”栏目中描写道:发菜属于蓝细菌,人们争相食之,过度的采挖破坏了生态系统。教师可以通过人们采挖野菜过渡到食用野生植物,进而给学生普及一些食品安全知识,可以向学生展示常见的有毒野果、野菜和野蘑菇的图片,告诉他们不采摘、食用种类不明的野果、野菜和野蘑菇,帮助他们树立预防食物中毒的意识;通过野生植物的过度采挖而破坏生态系统,给学生展示一些生态破坏的数据,帮助学生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生态保护意识。
3.1.2依托教材中与医学健康有关的内容渗透
高中生物学中涉及很多医学健康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与“健康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引导学生习得相应的医学健康知识,帮助他们了解和认识疾病,树立疾病预防意识和健康观。
如在学习必修1《分子与细胞》的第二章第三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资料,让学生了解糖的摄入量以及糖摄入过量引起的疾病,共同探讨如何预防糖尿病、糖尿病人的合理饮食等问题。又如在学习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五章第三节“人类遗传病”时,给学生介绍常见的遗传病以及遗传病的预防措施,让学生树立遗传病的检测和预防意识,造就幸福的生活。
3.1.3依托科学史的内容渗透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要求学生“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8]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指出青少年时期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由此可见对高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非常有必要。高中生物教材的科学史内容大部分描述了科学家进行艰辛探索的过程,他们不畏艰难不怕失败,最终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部分内容很适合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在学习必修1第一章“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理解细胞学说建立的意义,顺势进行情感方面的升华,如从细胞学说建立的复杂过程出发,告诉学生“不论干什么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足够的耐心与毅力”;在学习必修2第一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孟德尔的生平事迹和实验过程,让学生了解孟德尔的艰辛探索过程,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如从孟德尔无畏人们的质疑坚持自己的研究的角度出发,告诉学生“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坚持,要有顽强的毅力。”通过长此以往的这种渗透教育,学生的心理品质会逐步提升。
3.1.4依托教材习题渗透
教材习题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但是教材习题中也蕴藏着一些其他的信息,这些信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教师需要对这些信息加以关注,挖掘其中与健康生活相关的内容。例如,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的习题中提到了支原体肺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教师可以由此引入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让学生了解病毒的结构特点以及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必修1第二章第五节的习题中提及了核酸保健品,教师可以以此为例让学生了解保健品与药品的关系,培养学生使用生物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以及辨别伪科学的能力;必修2第六章第三节习题中提到了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教师可以以此为例让学生了解病原菌抗药性形成的机制以及滥用抗生素的危害,让学生树立合理用药的理念。
3.2生物课堂之外开展健康生活教育活动
3.2.1开展校内主题活动
主题活动是以一个主题为线索,围绕该主题学生可以全面地、深入地了解相关知识,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可以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关于健康生活的主题活动,提升学生的健康生活素养。每年的5月25日是心理健康日,学校可以举办心理健康主题活动,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如给学生分析常见心理问题,鼓励学生在遇到无法摆脱的心理困扰时要积极寻求心理帮助;通过一些协作小游戏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学习了《稳态与调节》中的第四章“免疫调节”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举办抗艾滋病主题活动,让学生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艾滋病的预防措施,引导学生关爱艾滋病人,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2.2开展校外综合实践活动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新一轮课程改革指出要培养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从小学3年级到高中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生物学科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9]。综合实践活动是生物学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与此同时,综合实践活动更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有效途径,它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将生物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自由拟定活动的主题和活动实施方案,这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在实施活动之前需要学生查阅大量的资料,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可以让学生了解生物学与社会生产的关系,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如在学习了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后,学生对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学生对于如何才能做到合理营养搭配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在学习完这个主题的内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并结合所学的知识,为家人设计一个一天的食谱,要求说明食谱是如何进行营养搭配的,然后根据自己设计的食谱,周末为父母做一顿午饭,写下自己的体会并与同学交流,同学之间相互评价食谱设计是否合理。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情感上让学生体会到父母的不易,以后更加孝顺父母。在学习了“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后,学生可以自主拟定调查主题,调查当前抗生素的使用情况。活动要求学生了解病原菌抗药性形成的机制以及抗生素滥用的危害,了解国家关于使用抗生素的法规。通过此次活动能够让学生对抗生素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帮助学生树立合理用药的理念。
4.小结
生物学的内容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生活教育是合理可行的。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生活教育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健康生活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需要深入挖掘教材的内容在课堂中渗透健康生活教育,又需要积极组织开展课外活动渗透健康生活教育。课堂渗透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形成有机合力提升学生的健康生活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4]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2020-12-28.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EB/OL].2020-12-28.
[3]姜言霞,卢巍,毕华林,卢姗姗.中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现状调查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62(06):94-104.
[5][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6][8]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9]孙萍萍.高中生物学调查活动资源包:方案设计与实施要点[D].河北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