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萍
广西省马山县白山镇尚德小学
[摘要] 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当前开展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减轻负担提高质量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经之一。而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来说,第一次接触到正规的数学教育,他们学习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因此,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应重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乐意走进课堂,去品味学数学的情趣,才会有展示自我能力的欲望。本文我从“轻松的谈话方式、巧妙的设问激发兴趣”;“联系生活,激发兴趣”;“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挂图、多媒体课件,激发学习兴趣”;“ 合作学习,激发兴趣”;“ 感受成功,激发兴趣”和“ 巧妙的过度语言、守信,激发兴趣”共七个方面来着手探导研究激发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激发;学习数学;兴趣。
什么是兴趣呢?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而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则认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兴趣是学生学习的起点。
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当前开展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减轻负担提高质量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经之一。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影响下并通过自身的矛盾运动进行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受他的兴趣支配,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因素,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其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而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来说,第一次接触到正规的数学教育,他们学习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应重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乐意走进课堂,去品味学数学的情趣,才会有展示自我能力的欲望。那么,如何激发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我们应该象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的: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
一、轻松的谈话方式、巧妙的设问激发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课的开始,可以说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一年级学生刚从学前班步入小学课堂,面对着新的面孔,新的课堂,学生会出现紧张的心理情绪。这时用轻松的谈话方式、巧妙的设问,会使教学乐章的前奏拉开,第一音符弹响。如我在进行预备课《数一数》的教学时,我首先运用轻松的谈话:“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我是你们的新朋友李老师,从今天起,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学习有趣的数学。数学是很有用的知识,学会它我们可以知道很多的事情,并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问题。要学好数学一点都不难,只要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勤动脑、勤动口、学会举手发言回答问题。下面我们就来看谁做得最好!好不好?”这样一来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好感。课上学生大胆的发言,课后和我聊天。进而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指出:数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的作用,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提高学习兴趣。一年级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呈现材料的兴趣,选取他们身边熟悉的例子现身说法,不仅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使知识得到持久的保持,以便深入理解,为进一步建构知识奠定较好的基础。我在教学预备课《数一数》这节课时,紧密联系实际组织教学活动。如数学生身边的实物:课堂上教室里的物体、下课后数校园里的事物、放学后数路上看到的或家里的一些事物。还有在教学《比一比》和《分类》时,引导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互相进行身高的比较、身边物体的比较、整理自己的书包,课桌、房间等等。在教学一年级下册(72页)“比多少”时,教材呈现了小雪、小磊、小华三人比红花的场景,我受到教材的启发:我在改作业时,每次写得好的学生我都在作业上加盖刻有小红花的印章,半个学期下来,人人作业上都有红花,何不就地取材,拿他们自己作例子来比较?于是我在前一天对我班的蒋怡雯、李直霖、毛德林、陆瑶、韦宸共五位同学进行摸底,得到他们的红花数正好符合例题教学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这五位学生的名字搬上黑板比红花,作为例题进行教学,然后请同桌的两人比一比红花数,再和自己的好朋友比一比红花数。我同时对学生进行激情,比比看到学期结束谁得的小红花最多。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对“比多少”的知识不仅能很快地理解,还能正确地加以运用。所以,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孩子们的生活,找准教学的“切入点”,会使我们的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情境教学理论在西方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种理论认为:知识是具有情境性的,知识是活动、背景和文化产品的一部分,并在活动中,在其丰富的情境中,不断被运用发展的。这就需要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以愉快的情绪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在教学中,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根据教材特点,根据学科教学特点,注意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诱人情境,,提出相关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1.创设竞争性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不妨根据学生好新好胜的思想特点,也在我们的小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学生比、学、赶、超。例如在进行10以内数加减法计算的巩固练习时,我拿着算式卡片说:“今天我们来进行男女同学算数比赛!”虽然还没宣布比赛的规则和要求,可是全体学生已进入了放置的情境之中,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被引发出来了。
2.创设游戏性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学生好动、好新、好奇的思想特点,在教学课堂中,设置游戏情境,把新知、巩固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巩固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例如,我利用打扑克牌的游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所学的数的大小、组成、加减法进行了巩固加深。再如,在课堂训练时,组织60秒抢答游戏。教师准备若干组数学口答题,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每组选3名学生作代表。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以积分多为优胜,或每答对一题奖励一面小红旗,多得为优胜。学生在游戏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并受到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