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发表时间:2021/4/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第2期(上))   作者:胡海琼
[导读] 在新一轮基础课改背景下,语文作为基础性学科

        胡海琼
        瞿溪第二小学 325016

        摘要:在新一轮基础课改背景下,语文作为基础性学科,如何在改善当前教育教学现状的同时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以及提高他们综合能力,是教育工作者课程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作为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性、工具性、综合性是语文学生的显著特点,为此本文主要就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方法进行了系统化剖析,为后期学生全面化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有效性教学;教学策略

  引言:在教育基础阶段,相比其它基础性课程,语文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开展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以及提高他们综合素质中发挥了重要性作用。但就目前来讲,在课堂教学中,理念传统化、模式单一性等问题的普遍存在,在影响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同时,对学生全面化发展也造成了极其不利的影响,为此在素质教育体系深化改革下,采取有效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工作,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同时也是课程改革取得预期成就的重要战略基础。
一、采取“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相比其它现代化教学模式,“情境教学”在激发学生求知欲、探索欲以及学习兴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目前语文课程改革中常用的一种有效性教学手段。对于缺乏社会阅历以及身心处于发展期的小学生来讲,兴趣是他们最好的老师,只有在教学中激起学生的学习驱动力才能在完成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转变的同时,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目的。就目前来讲,教育工作者可通过采取“游戏情境+虚拟情境”的手段,将原本抽象化内容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由此在降低学生对课程抵触情绪的同时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比如在《论语》教学中,由于语言的晦涩性,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往往存在一定难度,甚至在学习中还会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久而久之在影响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目前来讲为改善当前教学现状,在新课程教育体系改革下,教师需充分发挥引导者的职责,通过采取“角色扮演朗读”的方式来进行课程学习,以便于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去真正理解人物心理动态变化以及每句话的中心意旨,由此在有效激发他们阅读兴趣的同时确保高质量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采取“案例教学”,拓展学生思维
        “案例教学法”通俗来讲,是指一种将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例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引导学生进入具体案例中去感知知识、培养他们创新意识和核心素养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从本质上来讲,相比其它现代化教学手段,实践性和操作性是“案例教学”的显著特点,将其合理化应用于语文教学中,从某方面来讲在拓展学生思维的同时,也显著地提升了他们的创新精神、提高了他们的时间能力以及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化发展。

现阶段随着教育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部门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在“案例教学法”具体化应用过程中,为保证预期应用目标的实现,合理化选择教学案例是十分必要的,具体而言就是教师需首先搜集关于文章的大量教学资源,之后在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教学素材进行整合,最后通过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极具时代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典型性的案例,借由先进的多媒体等辅助性教学设备进行播放,由此在刺激学生感官的同时拓展学生视野,加深他们对于文章的认知和理解。
        比如在《圆明园毁灭》课程教学中,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在削减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由于“圆明园毁灭”具有历史性,为在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那段壮烈历史的同时从根本上改善当前教育教学现状,在资料收集和整理过程中,教师需立足学生实况和学生层面进行思考,并借助辅助性教学设备播放“八国联军侵华”以及“圆明园毁灭”的历史视频片段,在刺激学生感官的同时设置诸如“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毁灭?”以及“怎样才能避免圆明园的再次毁灭?”等问题,在不断拓展学生视野的同时确保预期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采取“合作学习”,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课程参与度不高是目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因素,为此要想激发学生的活动参与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合作学习”也是保障预期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渠道。目前来看教育工作者需依据学生实况对他们进行合理化分组,在保证不同组别间整体学习水平相似性的同时为后续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打下创造良好条件,具体来讲当前在授课前,教育工作者可要求学生做好文章的预习工作,并在了解文章重点和难点的同时 记录自身的疑惑点,之后在课堂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集思广益地解决相关问题,由此在进一步强化学生合作意识的同时使其能快速进入到学习状态中,从而保障了预期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
        比如在《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授课时,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保障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教师需按照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对他们进行合理分层,之后在正式上课前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课文预习、知识归纳、素材搜集),并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而后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要求每组派出一位代表来教师提出的问题,最后教师就学生回答的答案进行统筹、分析和整理,以此在全面提升学生课程参与度的同时保障预期教学目标的达成。
四、结语
        综合而言,作为小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高效开展,对于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以及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来看,由于在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中,部分教师仍习惯性秉承传统理念,采取传统教学手段,久而久之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难以被满足的同时,高质量教学工作也无法顺利开展,为此对教育教学模式进行不断优化现已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晏伟,马元浩,徐志辉.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几点思考[J].语文学刊,2015,13,(12):166-169.
        [2]陈冬梅,刘韩鹏,李远霞.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实施策略研究[J].课外语文,2016,13(12):133-135.
        [3]徐红霞,周春英,张建东.阅读为高效课堂助力——浅析阅读如何助力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新课程学习(上),2015,05(16):101-103.
        [4]李静静,徐海洋,李志敏.案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中华少年,2016,22(13):136-136.
作者简介:胡海琼,:1974.9.26,女,籍贯:浙江温州瓯海,学历:本科,职称: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如何设计有效的语文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果 。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