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艳
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第二高级中学 陕西渭南 715399
摘要:高中的语文课本中选取了一些非常优秀的诗歌作品来供同学们欣赏和学习,让同学们去学习这些蕴含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诗歌,不仅可以提高同学们的语文写作水平,还能够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鉴赏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在诗歌教学上,但最后的教学效果并不是很高效。因此教师一定要不断的去提高自身的诗歌素养,在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同学们学习诗歌的兴趣,让他们去解读诗歌中的自然意象,从而获得审美的体验,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歌 自然意象 解读
在高中的整个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学占据着重要的部分,语文教学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而在语文教学中诗歌的教学又是重中之重,诗歌教学中对于自然意象的解读,教师和同学都很重视,诗歌自然意象的解读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因此想要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教师就要引导同学们对诗歌进行自然意象的解读。本文就诗歌自然意象的解读,进行以下探讨。
一,创设教学情境
在整个高中的诗歌教学过程中,想要让同学们充分的去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就一定要对文本中的诗歌意象进行充分的探究,只有这样才能够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因此在高中语文诗歌自然意象解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利用创新的教学手段来给同学们进行教学,从而加强同学们对于课文的理解。因为诗歌文学的艺术形象化比较的浓厚,因此为了让同学们更快地对课文进行了解,教师可以给同学们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从而去激发他们对于课文的体验和感悟,创设教学情境用的最多的就是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比如说在讲解柳永的《雨霖钤》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骤雨初歇冷落清秋节的一个景象和意境,因为这首诗歌写的是诗人跟友人离别时的一个画面,加上多媒体的播放,能够让同学们更好的去感悟诗人和自己的友人离别时无语凝噎的情景,促使同学们更加深刻的去体会一下诗人的离愁别恨。
二,大声朗读
在高中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诗歌都是一些古典诗歌,而古典诗歌拥有着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句子对仗工整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想要更好的解读诗歌中的自然意象,朗读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对高中的诗歌进行朗读,可以让同学们对诗歌中的一些生词和句子有所了解。
比如说教师在教学李清照的《声声慢》时,这首诗歌主要是通过对于残秋的描写,表达出了作者悲凉愁苦的一个心绪,这首诗歌主要通过对残秋的叙写,表达出了作者在国破家亡之后,流落到他乡时的一种孤寂落寞和悲凉愁苦的心绪,特别具有时代的痕迹。因此教师可以让同学们对这首诗歌进行一个朗读,通过领读或者让同学们自读的方式,去充分的解读诗歌中的自然意象,从而去领会诗歌的艺术之美和情感之美。教师在组织同学们进行朗读时,还要有一定的要求,在情感方面必须饱满,节奏要分明,因为一首经典的诗歌都有着自身的节奏,而教师在指导同学们进行朗读的时候,还要指导诗歌的节奏,让他们把握好语调的抑扬顿挫,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同学们真正的去融人到诗歌的意境当中,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发挥想象捕捉意象
在诗歌的整个自然意境中,意象是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同学们在对文章进行理解和感悟时,意象是很关键的一个要素,他能够让同学们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在对高中学生领悟文本思想感情的时候,充分地通过想象进行意象的捕捉。对于自然景物的理解,可以从诗歌意象入手去进行指导,教师可以组织同学们对意象的动静和色彩等展开想象的活动。就比如说在讲解白居易的《琵琶行》这一节课时,当同学们读到“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的时候,对于那种年复一年在欢笑打闹中度过,而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又白白消磨的意象,可以让同学们展开合理的想象,去了解一下诗人是怎样欢笑打闹的,而时光又是如何渐渐消磨的等等。通过这样的想象,让同学们去捕捉诗歌的意象,促进他们对于诗词大意的理解。
四,品位物象解读意象
在诗歌中所有的意象都是通过物象体现出来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对物象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品位,这样更加有利于对意象的理解和把握,让同学们对诗人的情感能够得到充分的理解。就比如说在教学《登高》的时候,在前面的四句描写人、景物时都有着不同的词语,教师可以通过这些物象词语让同学们去解读自然意象加深对诗歌的了解。
总之,在高中的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诗歌的自然意象解读是理解文本的关键,只有让同学们积极的去掌握文本中的意象,才能够对诗人的思想感情有一个恰当的理解。想要更好的进行诗歌自然意象的解读,教师就应该创设丰富的情景去感悟意象,在从朗读的过程中,让同学们体会意象充分的想象和捕捉意象,最后再去细细的品味物象从而感知意象。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自然意象的解读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林信洁,基于教育心理学的古诗词吟诵教学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23)
[2]聂瑞芳.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创新策略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