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燕
仙居县实验小学 317300
摘要: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对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不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新要求,同时也是培养全面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具有的情感丰富、个性化特点,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也要重视对学生想象和思维的培养。在课堂上,教师要考虑教学理念的要求,把握科学的教学方法,高效实现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本文从激发学生思维的学习动机、拓展学生敏捷的思维以及引导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多个方面论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维;培养;策略
引言
思维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灵活的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开拓新的思路,探索新的解决办法。在小学语文阶段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是很重要的,这样才能让学生从小打下基础,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从多个层面学习更多的专业技能,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实现小学语文课程综合性的教学目标。
一、增强学生思维拓展的动力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都是直接把教材中的知识整合起来,学生在课堂上只用认真听教师的讲解,机械的记忆一些常用的知识点。这种教学模式就让学生逐渐缺乏主动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在枯燥的教学方法中开始抵触语文课程的学习,造成课堂教学效率得不到提高的问题。因此,教师要有效地改善这个局面,要采取更加有趣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开发自己大脑的潜能,确保自己的学习效率。
比如,在学习小学语文《狐狸分奶酪》一课时,对于这类哲理性比较强的课文,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到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来投入的学习课程的内容。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阅读整篇文章,再让学生自由的选择发言,让一部分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为不同的小组,让每个小组讨论出自己小组觉得分配最均匀的方法。通过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的学习课文,也能让学生在问题的设置中积极主动的思考,找到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思路,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开放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方便教学活动更加顺利的开展。[1]
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敏锐的思维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善于思考,能够及时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想培养学生敏锐的思维品质,仅仅依靠教材的辅助作用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把教学的目光放得更远,要结合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开展教学活动。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通过讲解理论知识来丰富学生的认知,还要通过各种渠道整合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比如,在学习小学语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课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思维不够活跃,难以设身处地思考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播放视频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的开放思维。借助多媒体模拟在热带雨林,树木茂密的虚拟环境中行走,同时还迷路的情景,让学生思考在这种氛围下走出困境的方法。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以及的思维能力,调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得出更加科学的方法。
通过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技术模仿情景的方法,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调动自己的发散思维,激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空间,帮助学生突破教材固定模式的束缚,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敏捷,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创造潜力,推动学生思维的健康发展。
三、组织思维创新活动
在教学活动中,为了顺应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的要求,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也是很有必要的。在课堂上,依靠学生的兴趣来开展教学活动可以取得一时的教学效果,为了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就要遵循长善救失的原则,要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把自主探究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创新,实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
比如,在学习小学语文《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爱好和特长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在课堂上,为了加强对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特长出发,让一些在绘画方面比较有潜力的学生画一幅冰天雪地的图画,让一些手工能力比较强的学生通过粘贴画的形式完成一幅作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就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让学生感受到课堂学习的趣味性,让课堂学习的分为变得更加浓厚。[2]借助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学习这节课程的内容,还可以让学生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质的飞跃。
四、完善思维评价机制
在学习活动,学生的成就感往往是学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不断完善教学评价的机制体制,给予学生公平合理的评价,推动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效率。
比如,在学习小学语文《不懂就要问》一课时,学生在课堂上通常是比较沉闷的,很少会有人提出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积极的提出问题,大胆的质疑,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动创新能力。在课堂上教学评价中,教师要及时给予那些平时爱发言,在课堂上敢于提问的学生鼓励,在学生心目中树立榜样作用,让学生收获被肯定的喜悦。通过这种全面的评价机制,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欲望就会更加强烈,教师开展创新教学的活动也会更容易展开。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引导一些主动性不强的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这样才能让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增强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信心,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五、结束语
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且任务艰巨的培养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及时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为学生创造更多创新的机会和平台。[3]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积极倡导学生的自主发展,为培养全面型的人才做好准备。与此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要找到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趣味性,促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长期的实践锻炼中,学生就会不断摸索到创新的途径,找到科学的学习方法,推动自身创新能力的健康发展,为小学语文提供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于敬华.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4.
[2]刘仁林.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2.
[3]黄春玲.浅析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活学生思维[J].语文教学通讯,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