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如何培养优生

发表时间:2021/4/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第2期(上)   作者:陈秀丽
[导读] 数学优生作为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陈秀丽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第二高级中学  318020
        摘要:数学优生作为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能力出众,将来必将有所成就。也许他们并不是每一个都会成功,但是国之栋梁必会出于这些优生之中。所以这个群体理应获得我们更多的关注和用心的引导。鉴于此,本文对高中数学教学中优生的培养方法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高中数学;优生;培养方法
        教学要着眼于唤醒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尤其高中生,三个数学认知水平:计算一操作性记忆水平,概念一概念性记忆水平,领会一说明性理解水平上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此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好奇心,使课堂成为“动态”的课堂,民主的学习阵地;对于要学的东西,更应该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去发现、创新或感悟,把握分析一探究性理解水平提升关键期。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优生的培养方法
        1、给予激励暗示
        笔者在数学特长班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都是优秀的苗子,首先应该教会他们志存高远,没有“志于道”的高度,将来成就也必不会高。教师对学生的肯定起到很大作用,有句话说“孩子都是往大人鼓励的方向发展的。”当学生提出一些“出乎意料”的问题和观点时,教师应当给予鼓励,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其他学生看到教师鼓励提出“自己的问题”的学生,无形中也会激励他们,大胆提出些自己独创的构想,形成“百花齐放,争先发言”的场面。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在悄悄的起了作用。
        2、巧妙设计问题
        课堂提问能够让教师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度和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让老师与同学之间能够有较好的互动和连接,从而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通过提问让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让课上走神的学生继续回到课堂,这样就能很好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能力。课堂提问好处是十分多的,是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整体效率的有利方式,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进步和成长,推进教育的发展。
        以《三角函数的定义》一节的教学为例。在教学中,我结合相关知识点展开了问题的创设。如:首先采用坐标的形式展示出初中阶段的锐角三角函数,点p (x,川是锐角终边上的任意一点,记OP=r(r>0)则sin=;con=;tan=。在这一基础上,我提出问题:“在直角坐标系中,如何表示这样的锐角三角函数?”以此引导学生从初中旧知展开讨论,调动其思维并逐步完成三角形到坐标的转化,为之后的直角坐标系中定义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做好过渡。接着,我又继续提出:“如果改变点P在终边上的位置,这三个比值会改变吗?”此时,我们可以在这一问题的前提下,通过多媒体动态的实际演示,将P点变换到终边上的位置,让学生在问题的思考下直观观察点P变化后三个比值、、的变化。如此,经过这一环节的问题激发和动态直观演示,极大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并为其思考的效率带来了健全的保障,从而为其自主学习能力的进一步强化提供保障。
        3、指导学生自学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金钥匙,是高中生自主发展的关键。在刚开始,大部分学生并没有自学的习惯和方法。


        笔者发现,有些普通班学生,从没自学过课本内容,甚至没有预习过。笔者认为高中阶段的自学需要明白:自学内容,即学什么要清楚;自学目标要准确,要相应地检测自学效果;自学时间要适当,不能浪费时间,也不能早早收场;甚至教师要具体到:要求看书独立、围绕思考题看书,找答案等。
        在课堂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从“预习”的环节作为切入点展开具体的创设。其中,对于预习的良好导入,应以“导学案”最具有效力。
        以《圆的标准方程》一节的教学为例。在导学案的应用中,为了进一步增强引导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便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式制作导学案。如,首先将导学案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概念导学,第二部分为新知运用逐步引入,第三部分为巩固提升的拓展延伸。如此,便可以通过铺垫的方式保障学生自学行为的形成。如:在第一部分学案内容中,我带领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探究了“圆的定义”相关知识点,并以此为基础引出思考:平面内到一个定点的距离,小于或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是什么?由此,逐步引出“圆的方程”的内容。诸如此类,导学案的内容制作,给学生的预习方向作出了明确的指引,从而促使其在发现预习技巧的同时,为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提供良好的条件。
        自主学习只是其中的一个方式,对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他们创新的潜能可以起到正面的作用,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潜能,他们能够在数学课堂上提出自己独特的想法,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也让数学课堂重新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4、引入竞赛机制
        依据教学内容引入适当的竞赛教学,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好奇心是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又增加了教学容量,这对于数学优生来说,解决一节课“吃不饱”的常态。
        以《对数及其运算》一节的教学为例。为了在课堂中有效激发学生对本节相关知识学习的积极性,我便在教学之余通过竞赛活动的引入对学生进行了相应的引导。如:竞赛活动的开展,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我首先秉持每个小组学习水平处于同一区间的原则进行了划分,之后为了增强竞争的氛围,又采取了两两小组相互出题的方式展开。这一形式的创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在相互出题的过程中,如:已知3a=2,那么log38一21og36用表示是(  )。
        A.a-2   B.5a-2   C.3az(1+a)2        D3a-a2
        竞争的某一方在创设这一题目的过程中,自身要彻底掌握这道题的所有知识点和内涵要义,才能确保对答题方答案正确与否的掌握。一道题的出现,促进了两方学生的共同参与,从而大大推动了课堂目标的实现。
        二、结语
        总之,在数学课堂中对优生的培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只要能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数学知识体系进行综合考量,便能作出科学的选择。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认识到优生的培养,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我们还应注重教学方法的引导性,从而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习能力的增长,确保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巩子坤,何声清,殷文娣, 等.美国数学资优生教育:是非与评述[J].数学教育学报,2018,27(2):29-36,37.
[2]黄丽平.如何在数学课堂有效转化待优生[J].新课程·中学,2018,(7):24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