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华立
福建省龙岩市溪南小学 364000
摘 要:随着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对学生开展教育教学中,已经不仅仅是对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还需要教育人员能够对学生的学科思维进行有效培养,以此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吸收和掌握所学掌握。而结构化思维作为数学学科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学好数学具有重要作用,需要小学数学教师能够明确其培养价值,在实际教学中将其培养措施落实到位,进而实现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小学教育;数学教学;结构化思维;培养措施
关于结构化思维,其属于一种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及拓展性的思维,对推动学生发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结构化思维的培养,不但能够活跃学生数学思维,帮助学生建立更加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也能够促使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够得到提升,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关于小学生数学结构化思维的培养路径,数学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以“基本概念”为核心,促进学生结构化思维形成
关于“基本概念”,主要是指数学学科中最基础的知识点,其具有一定的本质性和概括性,并且是构成数学知识体系的关键组成元素。因此,在对小学生数学结构化思维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就需要数学教师能够以“基本概念”为核心,使得学生的数学机构化思维得到激发,为后续培养奠定基础。
例如,在开展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活动时,《准备课》这节内容以“数一数”开始,并将“同样多”这一基础概念作为引领学生进入小学数学学习的开端,使得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了一个初步认识,并对“数”这一概念有了了解,为后续更好学习奠定基础。
在本节教学活动中,数学教师让学生对教材中提供的事物进行一一对比,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原来“同样多”之后,还有“多出来”的一部分,而与之对应的是“少”[1]。在“同样多”这一基础概念下,数学教师可以逐渐引出“求和”、“求差”的问题;随着学生数学学习的不断深入,“同样多”这一基础概念却一直贯穿学生的小学数学学习生涯,不管是后面“倍数”的学习,还是“因数”的学习,都是在“同样多”这一基本概念基础上衍生而来。而在这一基础概念的贯穿下,学生的数学体系也更加清晰、完善,为其后续数学学习打下了牢固基础,同时也实现了对学生结构化思维的初步培养目标。
二、揭示知识内在联系,促进学生结构化思维发展
对于数学学科知识而言,其看似分散,但是各知识点之间都有一定联系。进而言之,数学各部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得小学数学知识体系更加完善。
因此,在对学生结构化思维进行培养和锻炼的过程中,就需要数学教师能够带领学生揭示知识内在联系,攻破重点和难点,促使学生能够在原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不断拓展,进而实现对学生结构化思维的提升目标[2]。
例如,在开展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3 分数除法》这章内容教学时,很多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比较注重特征分析,也就是对数学问题中的“X是X的几分之几”等基本特征进行分析。但是,从学生已学知识经验看待这些问题,数学问题的特征分析在“分数乘法”中就已经讲解过,再讲解一遍就有点浪费时间;如果直接让学生对“分数除法”解题思路进行归纳、总结,又会增加其本章学习难度,甚至可能导致学生对“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出现记忆混淆。基于此,也就需要数学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对“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进行对比探讨,让学生在回顾“分数乘法”的同时,探索“分数除法”的解题思路,实现相关联知识点的有效对接,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体系的完善。
三、抓住知识生长点的迁移,促进学生结构化思维提升
在引导学生进行高效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数学教师抓住知识生长点的迁移,促使学生依据已知探索未知,在新、旧知识的生长点上实现对学生结构化思维的提升目标。因此,要就需要数学教师能够从所学知识点本身着手,指导学生依据自身的生活经验或知识经验,对新知识的形成进行探究在此过程中不断深化学生的结构化思维[3]。
例如,在开展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5 圆》之“圆的周长”这节内容教学时,数学教师可以从生活实物着手,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圆形物体;其次,让学生对其周长进行猜想,想其与其他图形之间的异同;再次,引导学生探索“圆的周长”都与哪些因素有关,设计数学实验验证猜想;最后,将课堂交由学生,进而探讨,并畅谈本节课的收获。
四、与思维导图相结合,提升知识结构化整理能力
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思维导图这一思维工具得到广泛使用,尤其是在复习中,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旧知,也能够帮助学生将旧知和新知串联到一起,使得整体知识网络更加完整。基于此,也就需要数学教师能够充分利用这一思维工具,对学生知识结构化整理能力进行不断提升,进而使得学生的数学结构化思维更加活跃。
例如,在进行小学数学知识点总复习的过程中,当复习到“解决数学问题”这一内容时,数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教材中的代表性数学问题进行整理,并对其解题思维进行探究。这时学生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不但使得学生对解决问题方法等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有一个更深认识,同时也实现了对学生结构化思维的推动发展目标[4]。
结束语: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已经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基础知识、引导学生解决基本数学问题,而是要对学生的数学学科思维进行有效培养,尤其是结构化思维。因此也就需要数学教师在上述四点培养策略基础上进行不断创新,挖掘出更多促进学生结构化思维发展的教学方法,进而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陈小龙. 建知识结构联系 促学生思维发展——以《倍的认识》为例[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22):70-71.
[2]陈胜南. 借助深度教学,培养学生数学结构化思维[J]. 数学大世界(下旬),2020,(10):38.
[3]杨美梅. 利用深度教学培养学生数学结构化思维的策略探究[J]. 考试周刊,2020,(83):69-70.
[4]黄春雷. 基于结构化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J]. 小学教学研究,2020,(25):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