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学困生有效转化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4/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第2期(上)   作者:翁明焕
[导读] 要想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果,需要转变学困生的学习心态,

        翁明焕
        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城关镇中   442600
        摘要:要想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果,需要转变学困生的学习心态,改变学困生的学习现状,从学习习惯、学习技巧、学习环境等方面入手,逐渐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
引言
        初中数学教学在初中教育体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所以教师要坚持从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目标。因此在教育中需要从改进教学方法入手,让学生保持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一、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实现互助学习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想实现学困生的转化,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每个小组都要有学优生和学困生,为学生相互帮助提供前提。在课堂活动中,合理构建小组,开展课堂活动,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组的过程中,教师要保证每个小组的学习水平相当,避免出现差距过大的情况,因为这样不利于学生学习和探究欲望的培养。在完成小组构建之后,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合理调整学习内容,划分相应的任务等级,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正数和负数”的课堂教学中,在完成相关概念知识讲解后,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数字,如10、-5、4、-3、-203、2.3、100、30、-40、-25,让学生对其进行分组和归类,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活动,由组长来展示自己小组的成果。这样,学生结合对概念知识的理解,能够正确区分正数和负数。为了帮助学困生理解概念知识,教师可以设计问题:“0属于哪一类型?0表示什么意思?”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困生可以在其他学生的帮助下,开展学习活动,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知识和问题时,可以在与同学的交流中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点。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可以逐渐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困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困生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进而全面系统地掌握正数、负数等知识内容,实现学困生的转化。
二、用心关爱,鼓励学困生树立学习自信
        学困生的产生不仅是因为学生自身的原因,还有一部分原因可能是教师因为学生成绩差而忽略他们,使学困生变得越来越自卑,逐渐失去对数学学习的信心。教师应该及时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不能对他们产生偏见,教师要真心关爱、尊重每名学困生,帮助他们重拾数学学习的信心。另外,学困生成绩差难免会存有消极情绪,他们可能会从心底里感觉自己与其他同学格格不入。

教师应该打消他们这种想法,用真心与他们交谈,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让学困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并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去。例如,在教学教材七年级下册“二元一次方程组”这节课时,比较考验学困生的计算能力,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布置几道计算题让学生上台展示,题目的难度可以从易到难,让学困生去做相对简单的题目,再让中等生和优等生做计算难度较大的题目。这样的设计,教师照顾到了学困生的心理,能让他们从正确解题中收获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进而更愿意参与到课堂中展示自己,逐渐树立学习自信。教师对学困生的关注和爱护是让他们奋发学习的动力,能让学困生从心底里感受到教师对他们关爱,更愿意也更有信心去学习数学。
三、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将学困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必须要做到以下的几点:一应该让学生对教师有足够的信任,因为只有学生在信任教师的情况下,学生与教师之间才能够形成很好的配合关系。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首先应该要建立非常亲密的关系,学生与教师之间是良师益友,而不是领导,这样会使学生产生距离感,无法完全投入到学习中。尤其是初中学生,在心理以及其它方面都正处于上升阶段,稍有不慎,便会造成学生养成叛逆的心理状态,以及产生各种不良情绪,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抵触心理[4]。基于此,如果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与学生之间形成朋友关系,那么学生与教师都会变得相对较为轻松,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学生会积极主动的配合教师,同时教师也会学生之间进行及时的沟通,了解学生的难点问题,从而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在以往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都会居高临下存在,这样学生与教师之间便会形成非常大的距离感,甚至学生还会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产生厌烦感,这样非常不利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教师在数学课堂实际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必须要对学困生的基本情况有一定的了解,给予学困生足够的关心和尊重,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学生的用心良苦,然后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在学习得到相应的进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得到相应的缩短,也可以使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在心理上得到放松,这样在对数学学习过程中,便不会产生厌烦心理,同时还会对数学的学习,对其产生浓厚的学习,以及强烈的求知欲望,对数学的学习往往会希望揭开其中的神秘之感,进而使对数学的学习效果,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坚持从做好学困生转化出发,教师也要正确面对学困生,保持充足的耐心,及时指导学生,在主动与学生沟通中掌握学困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帮助学困生掌握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逐渐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苏秀荣.不抛弃,不放弃——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的有效策略探析[J].新课程,2020(02):214-215.
[2]覃美娟.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有效转化的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12):233.
[3]许晓勤.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的有效策略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33):1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