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胜
威海环翠国际中学 山东 威海 264200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动和改革,也给我国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来说,它是和杠杆原理一样,需要支点的。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生成有几大要素,如教学方法、想象力、思维方式等等,都可以说是生成教学的基础和保障。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生成支点;思维;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翘起整个地球”,由此可见“生成”支点的重要性。而对于我们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来说也是一样的,也是需要“支点”的,只有通过“支点”的支撑,才能让物理实验教学课程变得更加自然、合理和有效,而学生在实验操作和学习的过程中也才能理解的更透彻。
一、“生成”的基本要求是对话型教学
什么是对话型教学?其实对话型教学是指学生和学生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是在探讨过程中的理解,共同学习和提高的学习过程。在这样的对话型教学中,老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因为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是在互动之下才对实验教学内容有了新认识和启发,才能真正的理解物理知识。在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理念下,学生是处于被动的状态,而在新的理念下,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是在主动的状态下来学习和理解。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学生的任务就是负责听和记,虽然说掌握了一定的知识量,但是也仅仅用于考试中,当然是不会有更多“生成”的。而在对话型教学中,老师和学生是在对脑子中已有知识的共享和讨论,然后在互相的启发中,对物理学科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掌握到更深层次的知识内容[1]。
例如,在学习物理知识“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时”学生在已知条件中知道2.5V的灯泡与一节电池连接起来的话就会发出光亮,如果在增加一节电池的话,亮度是一定会发生变化;如果换一个5.8V的灯泡,那么也是不同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灯泡在不发生变化的时候,电流和电压也不会增大,反而电流和电压在增大的时候,灯泡也就会越亮。为了更好的论证三者之间的关系,老师可以通过物理实验来说明和讲解。如,老师对学生提问“如果我们用灯泡来论证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否可行?”这个时候学生就会根据老师的问题去分析并回答“因为我们在论证电流和电压关系的时候,有一个必要条件存在的,就是电阻不能发生变化,但是因为灯泡的亮度会改变灯泡的温度,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电阻是发生了改变的,而灯泡属于定值的电阻,所以选择灯泡来实验的是可以的”接下来,会在老师接二连三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中生成实验环节和具体的操作步骤,最后再由老师总结和讲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但复习了学习过的知识,还加深了自己的印象和理解,当然这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也是很有帮助的。
二、“生成”的必要条件是学科的视角
如何更好的实现和应对“生成”不但需要一定的技巧,还需要一些智慧。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老师需要在短时间内来判断问题的价值,并决定使用何种教学策略,而在这里就需要运用到学科视角[2]。
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总结过程中,会有学生发问“为何这么的简单的事实,会需要多人花费那么多的时间来论证和发现呢”。在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很多老师会非常生气学生问这样的问题,但是在新时期下的物理实验教学中,老师会非常高兴学生问出这样的问题,由此也正好说明,此学生很认真的听课。所以在这个时候,老师需要简单的给学生讲解一下,牛顿是如何发现第一定律的,并将科学的思维方法作为重点来讲解。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牛顿分析和研究问题的方法,这对学生来说是意义非常重大的。很多时候,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很多和常理不符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在老师毫无任何准备下出现的,会将教学的进度和程序打乱,但是作为老师,更应该重视学生突如其来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可以让老师对学生进行更好的研究指导,从而完成“生成”。
三、“生成”的基本要求是贴近教材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生成”并不是在教材之外来生成的,是要在教材的基础上来生成。如在初中物理实验“物理的三态-温度的测量”中,很多学生都会因为好奇心或者喜欢实验,所以在老师讲解注意事项的时候,自己动手操作,当老师看到学生用嘴去吹酒精灯的时候,心慌了一下,但是并没有去过多的责备学生,所以为了避免学生再次犯下错误,老师将刚才发生的事情原封不动的描述了一下,并问学生“老师刚才所描述的行为和操作是否正确?”然后让学生按着学习小组来展开讨论,最后由老师做出总结:老师刚才所描述的操作行为是不正确的,甚至可以说是非常危险的,试想一下,当我们用嘴去吹灯芯的时候,灯芯的火焰是不是会往下走,如果是酒精灯的情况下,会使酒精灯内的酒精发生内燃,从而增加酒精灯发生爆炸的概率,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所以我们应该采用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即用灯冒将其盖灭,这样就很好的避免了这种情况。这样一来,不只犯错误的同学能明白,其他同学也知道了危险性和正确的操作方法。
在这个案例中,老师通过真实的、发生在身边的案例,完成物理实验教学的目标,而在这里,老师并没有将注意事项照本宣读出来,也没有直接讲出来,而是根据真实的例子,进行了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分析各种可能性,最后由老师进行最终的总结,并在总结的过程中,将错误操作后可能出现的后果、正确操作的步骤、注意事项等多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这是紧贴着教材研究和讨论出来的,并不是为了“生成”而“生成”的。
四、“生成”的前提是开放性的预设
开放性的预设很好理解,就是问题的开放性。有人会认为“预设”和“生成”是互相矛盾的,甚至会阻碍到“生成”。笔者认为并非如此,我认为“预设”和“生成”是统一的,只要预设问题非常的开放并且科学,它不但不会阻碍到“生成”甚至还会给“生成”提供更多的空间,促进“生成”[3]。
例如,在学习“浮力大小”的相关知识时,老师就可以给学生找到同等重量的物体,也可以利用不同重量的物体,然后在水中进行实验。而在实验的过程中,师生可以互相提问或者反问,最后得出结果,从而促进“生成”。
五、最终保障是思维方法的引导
想要更好的完成和实现“生成”还需要老师引导学生的思维,要教会给学生多种思维的方法,还要告诉学生如何对实验中的主要元素进行分析,一步步引导学生,最终完成生成[4]。
例如,在学习“电阻大小”的实验教学中,有一个同学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导体的质量会不会影响到导体的电阻呢”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自己提出来的问题,如“质量和什么有关系”然后一步步去以引导学生完成。很多时候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却存在着很大的价值,所以需要老师重视起来,并引导学生解决自己“生成”的问题,更好的保障物理实验课堂的“生成”价值。
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新课程改革下,我国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经慢慢的变为“生成性教学”,生成性教学很好的满足了新课标的要求,对学生和老师有着很大的帮助。因为生成不只从学生处来,也来源于老师,只有我们更好的掌握“生成”才能在教学中更好的实现和完成。
参考文献:
[1]杜庭松.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情感读本, 2019,(30):31-31.
[2]王小花.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9, (22):14-14.
[3]曾刚. 浅谈生活化元素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 文渊(高中版), 2019,(3):552-552.
[4]唐元能.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J]. 东西南北:教育, 2019(3):167-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