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4/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第2期(上)   作者:谭勇
[导读] 数学学科在小学教育中存在不可撼动的地位

        谭勇
        四川省万源市大竹镇小学  636365
        摘要:数学学科在小学教育中存在不可撼动的地位,是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逻辑能力、探索能力的关键学科。而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能够起到集中小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其自主思考的作用,是对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进行培养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本文将重点围绕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展开细致、深入的分析,以求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有效问题情境

        前言:在小学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期间,教师如果始终以灌输式、说教式的方法展开教学,小学生会由于枯燥、乏味,而丧失学习的兴趣,也会制约其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只有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模式、观念,通过创设有效问题情境,从而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来确保小学生具备更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探索能力。
一、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
        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在课余时间进行习题练习属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如此,小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数学知识的灌输,在课后对于不理解的地方,也只能自行探究、自行钻研,如此,会造成小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进而导致成绩下降。因此,教师可以针对此现象,为小学生创设一个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促使小学生能够具备解题的自主性、积极性。
        例如:在《分数除法》一课的教学活动期间,教师可以为小学生创设一个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并且向小学生提问:
        爸爸的年龄比女儿大30岁,明年女儿的年龄刚好是爸爸年龄的,那么女儿今年几岁?爸爸呢?
        通过此种问题,会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运用课堂中所学习的《分数除法》相关知识,从而列式为:
        爸爸明年的年龄为:30÷(1-)=30x=45(岁)
        爸爸今年的年龄为:45-1=44(岁)
        女儿今年的年龄为:45x-1=15-1=14(岁)
        从而得出女儿今年14岁,爸爸今年44岁的答案。
        通过此种趣味性问题的设置,能够促使小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奇妙,进而投入更多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加自主、积极的去寻找正确的答案。而在探索正确答案的过程中,能够保证小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进而达成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目标。


二、创设生活性问题情境
        在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体现着数学,往往需要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利用所学习的数学知识,从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期间,可以同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为其创设一个生活性的问题情境,促使小学生能够懂得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并且在日后的生活中,懂得运用数学知识处理问题。
        例如:在开展《小数乘法》一课的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则可以为小学生创设一个菜场买菜的生活情境,并且向小学生提问:
        菜场中的西红柿3.9元一斤,买3斤需要多少钱。
        随后,教师留给小学生思考、解题的时间,要求其尝试对此问题做出解答。小学生由于没有学习过小数乘法知识,因此,在解题时会采取3.9+3.9+3.9=11.7(元)的方式。此时教师告知小学生:“非常棒,答案是正确的,但是,如果采取加法的形式计算,碰到数额较大的情况,计算会非常麻烦,也会浪费很多的时间,所以,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小数乘法。”然后,小学生通过学习本节课的数学知识,能够知晓小数乘法的解题步骤、解题思路,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而教师也能够通过生活问题情境的创设,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实现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三、创设探究式问题情境
        探究式问题情境能够保证一定的悬念,促使小学生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充满好奇,进而更加自主的去学习知识、思考知识,达成活跃思维、培养思维能力的目标。由此可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要重视起数学问题情境的探究性创设,并且同小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相结合,为其设计一些能够引导其思考、探究的问题情境。
        例如:在开展《分数乘法》一课的教学工作之时,教师可以同为其布置这样的探究性问题情境:
        学校组织活动小组并邀请同学们参加,其中,参与舞蹈小组的同学有24位,数学小组的同学人数是舞蹈小组的2倍,请问数学小组有多少人?参与美术小组的人数是舞蹈小组的,那么美术小组多少人?体育小组的人数是美术小组的,那么体育小组是多少人?”
        随后,教师可以告知小学生对题意做出正确理解,进而发现问题中的关键点,然后,要求小学生自主探索、探究,正确解答此问题。
        如24x2=48人,是数学小组的人数;24x=16人,是美术小组的人数;16x=12人,是体育小组的人数。通过此种探究式问题,能够促使小学生更加全面的掌握数学知识,进而投入更多的学习兴趣,达成学习效率提升的目标。
结束语:
        综合上述的分析而言,在小学数学学科中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数学有效问题情境做出巧妙创设,其目的在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其注意力、引导其自主的探索答案,进而对小学生思维能力、逻辑能力、探索能力、创造能力做出培养,确保小学生数学成绩能够提升,保障教师收获预期的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殷小悦.基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路径思考[J].小学生(下旬刊),2021(03):43.
[2]阳洁.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J].知识窗(教师版),2021(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