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

发表时间:2021/4/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第2期(上)   作者:谭金凤
[导读] 小学的数学新课程理念,是以小学生为主体

        谭金凤
        山东省威海市南海新区第一实验小学  
        摘要:小学的数学新课程理念,是以小学生为主体,课程的特点有主动性、扩展性和发散性。教师要不断地创新和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新课程理念,全面地开展好新课程理念在数学课堂的实施。在新的小学数学新课程理念下,更加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让教师不再是传统课堂上那个传授知识的人,不再是填鸭式的灌输传授知识,而是在互动交流,和学生主动索取下,让知识一点一点地传递给小学学生,从而真正地提高小学数学教学应有的教学成果和教学效率,全面地促进学生的积极性。鉴于此,本文对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
        因为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弊端,影响着小学生的学习质量。小学数学教师要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简明扼要地讲解教材内容,重视基础知识点的讲解,但是,对一些比较深入的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的讲解和挖掘、研究,也没有重视培养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往往机械地将知识点教会学生,更没有联系实际开展数学教学,忽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能力的提升,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分数”大于“能力”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十分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对于教师而言,一个班级的平均分数、最高分数和最低分数都与自己的绩效挂钩;对于家长而言,孩子的分数就是学习是否努力的衡量标准,也是孩子未来发展的保证。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会给学生施加一种成绩至上的心理压力。在这种趋势下,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不但越来越被忽视,学生自身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对数学学习越来越排斥。
        2、“理论”重于“实践”
        小学阶段的大部分数学题都可以通过熟记概念和公式解出,所以教师非常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从而忽视了实践教学。这样一再强调理论学习,而不在实践中让学生融会贯通地理解教学知识,只会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更加机械化,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3、“教学”胜过“感受”
        题海战术和教师不停歇的知识点灌输,会让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觉得数学学习枯燥乏味,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二、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
        1、创设教学情境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可以将原本静态、抽象的内容以更加生动、具体的方式呈现出来,帮助学生降低理解难度,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实效。对此,在具体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图片、视频等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以此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其中,最终实现高效教学的构建。


        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对于“梯形面积”的讲解,教师首先展示一张梯形图片,并且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应该如何计算这个图形的面积呢?它的面积计算方法是如何推导而来的?在推导平行四边形时是如何转化的?”等,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直观地展示出推导过程,组织学生回顾以往所学的内容川。这样,学生就会试着将梯形转化为以往学习过的图形,以此进行面积的计算:准备一张梯形的硬纸片,思考怎样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此时,教师则借助多媒体演示以下操作:①准备一个梯形;②复制一个梯形;③对复制的梯形进行180°翻转;④将翻转后的梯形的腰与原图形的腰进行重合。在完成上述操作后,大屏幕中出现了一个平行四边形。于是,教师继续引导“最后呈现出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上、下底之间存在着何种关系?”等,以此启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根据操作经验和个人的观察,试着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帮助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的感知。
        2、组织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通过高效的沟通交流实现学习思路拓展,最大限度地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激发出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药为小组活动提供条件,提高班级内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要在课堂正式开始之前指导学生对长方体等生活中常见的基础几何图形表面积概念予以掌握,另外还应该让学生深入探究思考计算表面积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教师在讨论的过程中要进行适当引导,让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中找到合作学习的快乐,进而提高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当前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基于学生所掌握的学习方法而展开,可以帮助学生发现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比如,在教授几何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具体的立体图形展开教学,让学生在观察中对比具体的图形,对所看到的现象做出语言描述,当教师发现问题的时候,要及时指导学生修改,让学生明白出现问题的原因。
        3、利用信息技术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师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素材,大幅度推动了教育技术的进步。而相比传统的教学方法,以信息技术展现的知识更加直观,冲击力也更强,在兴趣的激发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故在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有效激发学生兴趣。
        例如,在“百分数的认识”这一节,在课前的导入环节,教师就可以以多媒体设备播放视频或者图片进行辅助教学。如教师可以播放生活中场景相关的视频,将其中具有百分数标注的地方圈起来,如衣服标签标注的成分含量、酒瓶上的酒精含量等。然后询问学生:“你们认识这些数吗?它们又表不什么意思呢?”以引入百分数具体概念的教学。由于是以视频这一直观的形式导入生活中的内容,学生不仅兴趣较高,也一定程度上明白了数学知识与生活间的联系。而后,教师就可以询问学生:“你们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百分数吗?”由于之前的有效激趣,学生在这一环节的探究主动性也较强。这样,通过信息技术的利用,教师有效激发了学生兴趣,对后续环节的高效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数学教师必须要更新自身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和创新教学手段,让学生做课堂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增强他们的数学学习自信心,为其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罗鑫.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探索[J].中外交流,2019,26(12):398-399.
[2]农成慧.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J].中外交流,2019,26(16):17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