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淑洁
兴平市槐巷小学 陕西 咸阳 713100
当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逐渐暴露出一些诸如形式化和低效化等问题。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实施有效讲解,让学习更深刻,让课堂更有效?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根据自己近两年来对新教材的学习以及临堂教学经验,我认为要实现上述目标,要致力于实现四个转变。
一、因人制宜、变静为动,实现教材观的转变。
新课程把教材看作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它不是神圣不可改动的。它要求教师克服教教材的传统做法,根据自身条件、学生条件,创造性设计教。学过程,实现个性化教学。如二年级上册“数一数”一课中,准备15个熊猫图比较困难,可用“圆”或“三角形”代替,只要能达到同一目的就行。又如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口诀:有的同学想加法记口诀,有的同学多读多背记口诀,有的同学利用相邻口诀关系记口诀,还有的同学想手指记口诀。这样因人制宜、因材施教,使不同学生有不同发展。从而对学习充满自信和自强。
另外,教材提供的信息资源呈现给学生的是静态的画面,这种呈现形式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教学中用多媒体画面,把静态画面变成动态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引发学生产生数学问题的情境。这样可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二、精心设计、有效引导,实现教师角色的根本转变。
教师的教学方式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改变知识灌输和知识移植这种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使其具有层次性,让学生具有思考价值;有递近性,让学生的学习螺旋式上升。例如:在教学“动手做(三)—平面图形的分解与组合”时,先让学生进行同一图形的分解与组合,即把正方形纸折成相同的两部分,并用它们拼成不同的图形。然后进行不同图形的分解与组合:把等腰三角形、圆形、长方形纸片分别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并用它们拼图形,在拼图形时,先让学生模仿拼,再创造拼。最后,利用“做风车”这一学生感兴趣的折纸活动,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的联系。这个过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探索、创新、交流的机会。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三、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最重要的方式。新课程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平台。确立了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了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习的机制,它提倡在学习中把学生有机地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然后设置问题情境,明确分工,共同完成某一学习任务。例如在教学“分香蕉”这课时从学生喜欢吃的香蕉入手,引入新课,以小组为单位领着学生分香蕉。先让学生在小组内操作、交流,然后选一代表在班上交流,在活动中思考和概括:“把12根香蕉平均分,有几种不同的分法?”结果有的小组分成了2 份,有的分成了3份。接着,我又问其它小组,“你们还有其它的分法吗?”学生经过操作、讨论,不断有新知识生成,然后跃跃欲试,补充分别为6份、4份、12份。最后,我引导他们用除法算式分别表示这些分法,并标出除法各部分名称。使学生通过分香蕉这一活动充分体会到除法算式与等分活动的联系,认识除法算式、掌握它的写法与各部分名称。达到本节课的目的。这个过程始终是学生的一个探索过程。我有意为学生提供动手,讨论、探索学习的空间,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快乐。
四、交流互动,共同发展,实现教学行为民主化。
新课程强调:教学行为是平等、民主、和谐朋友式关系,不是老鼠与猫、警察与小偷的关系。它要求改变教师教,学生听单一、机械的教学模式,构建双向、互动的教学氛围。如在教学“动□手做(三)”时,我让学生把一张正方形纸折成一样的两部分,有的同学折成 有的折成 ,唯独一个同学折成. 。这个学生的新奇想法,是其他同学没有想到的,也是我始料不及的。所以通过和学生的这种交流,弥补了自己备课时的不足,使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这两种新型关系在课堂中脱颖而出,也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