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研究

发表时间:2021/4/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第2期(上)   作者:张丽
[导读] 刚刚步入小学一年级的小学生,心中会充满无限期盼,

        张丽
        温州市新田园小学会展校区 浙江 温州 325000
        摘要:刚刚步入小学一年级的小学生,心中会充满无限期盼,对未来的学习生涯比较模糊,小学生年龄尚小,性格活泼开朗,喜欢无拘无束,这是他们一个新的开始。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小学生对老师的依赖程度非常高,在新的环境下需要慢慢地适应,崭新的一切充满了新鲜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主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有就是学习方法,要根据学生的学龄特征结合教材内容来开展,不要一开始就给学生带来紧张沉闷的学习气氛。因此,教师要采用游戏化教学来引导新课程,让学生们通过游戏活动进行知识的接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能够让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
        关键词:游戏化教学;小学数学;有效研究
        一年级的小学生基本年龄在7岁左右,他们在走进小学之前一直在幼儿园有3-4年的生活,幼儿园除了一日三餐、游戏玩乐、唱歌跳舞学习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可以说孩子们非常享受这份快乐。但是,升入小学与幼儿园截然不同,很大程度上都需要自己独立,接收更多的知识,遵守更多的规矩,不能再像幼儿园一样自由散漫。但是,在教学方法上也不能给小学生太大的心理负担,给予他们时间逐渐适应小学生活,一节课四十分钟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没有足够的耐心和专注力。为了能够让小学生尽快投入课堂学习,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采用游戏化教学的方式,游戏化教学是当前最符合小学生心理需求也是最见成效的一种教学手段,通过让他们在游戏活动中来获取所学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还能激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有助于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高。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现状分析
        (一)问题设计简单直接,缺乏逻辑性
        在课堂教学中,脱离不了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教师会设计出很多问题和关卡,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肤浅,毫无思考性和逻辑性,也难以提起学生的兴趣,如“同学们说对不对?好不好?可以吗?”等问题,学生回答只能说“对、好、可以”。这种问题完全不用大脑思考,提出的问题也没有深刻的意义,过于肤浅的问题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甚至有时候教师在讲台上提问,学生们会鸦雀无声,即便有知道答案的学生也不愿说出口,导致课堂的学习氛围十分的尴尬。
        (二)课堂时间不规范,草率收尾
        众所周知,一堂课程下来是五十分钟的时间,在这个时间段中如果让学生完全掌握课上所学的知识也是不太现实的。有些教师为什么准备充分的情况下,最后感到一节课下来没什么效果,还有的教师在上课初期觉得不着急,知识内容慢慢的代入,等到讲解到重点内容时却发现课堂时间所剩无几,甚至还会有延迟下课的情况。这些现象可以说明,教师并没有科学、合理的安排课堂时间,让数学课堂呈现出前松后紧的效果,到最后临近下课时,会加快讲解速度,草草收尾,知识重点难点部分讲解的比较仓促,那么学生必定难以掌握所学知识。
        二、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策略
        (一)游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
        学习的过程是在一个不断探知、钻研、发现、思考中完成的,而学习兴趣主要促进学生快乐学习的先决条件,倡导寓教于乐,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能为学生带来极大的影响力。小学生的性格活泼,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兴趣教学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够结合小学生的性格特征以及喜好,使他们对数学知识更容易吸收,带有趣味性的教学才是吸引学生最佳选择。在以往教学中,部分教师会按照传统习惯结合数学教材,单纯的从讲课、练习、讲题的角度开展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显得比较单一、死板,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模式,小学生缺少耐性,学习起来枯燥乏味,从而会失去学习兴趣,对数学学科产生排斥心理,学习成绩也会逐渐降低。因此,教师应重新梳理教学思路,应注重创设新颖的游戏活动,将游戏与课堂教学相互融合,实现学生在“玩中学”的教学目标。

这样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天性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不仅带动学生的数学课堂参与程度,还能促使学生更加热情地投入到自主学习中来。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中《位置》这一知识点时,主要让学生能够在合作与交流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感,能够清楚的描述物体的位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据小学生的天性,教师直接引入趣味性游戏,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致,先准备几个头饰卡分别是小兔子、大老虎、小松鼠、小鸭子等,让小学生们玩捉迷藏的游戏,由教师来进行寻找,当教师说出头饰上的动物,学生就要回答躲藏的位置。教师说:“小松鼠”,带着小松鼠的学生回答:“我躲在门后面”;教师又说:“小鸭子”,带着小鸭子的学生回答:“我躲在课桌下”。游戏结束后,学生们非常兴奋,课堂中也呈现出一片沸腾,学生们的状态都非常好,接下来,教师会说:“小朋友们,你们的坐姿非常端正,请相互认识一下前后左右的四个同学分别是谁?”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争先恐后的喊出名字。教师让学生们进行下一组游戏,提问:“乐乐同学从前往后数坐在第几个位置?那么从左往右数又是第几个呢?”学生们都非常配合老师,很快就说出了答案。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强烈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让课堂气氛更加浓郁、热烈,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快乐学习的教学目标。
        (二)游戏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也是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核心所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方式指导学生从正确的角度切入思考,是教师应当掌握的教学技巧。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缺乏自觉性和独立性,一定要有人进行监督的情况下,才能达到理想状态。小学生的思想比较单一,难以做到自己组织思维、灵活运用,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进行严格把控,利用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开动学生的思维能力,正确引导创设出逻辑性强的问题,不断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探究、钻研,培养他们的课堂主动性和对知识的求知欲。学生的思维只有在特定环境和活跃状态下,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达到很好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人民币》这一节中,教师可以准备面值不等、新旧版不一样的人民币,以前还涉及到分、角的时候,可以把往年人民币收集在一起,让学生亲眼目睹人民币的变化,同样面值的人民币会有不同的版本,并讲述人民币的制造方式以及演变的过程背景,这样学生们才会听的津津有味。为了让学生能够感受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使用价值,教师在课堂中可以组织学生们玩游戏,开启“欢乐购物节”的游戏,安排学生以小组形式划分,每组6-8人进行,将零食、书本、文具、玩具摆在讲台中,教师将这些商品设定好价位,然后分别给小组学生发放人民币,有学生扮演收银员,有的学生扮演消费者。在游戏进行的过程中,贝贝拿了一个文具袋,又拿了一个橡皮,文具袋是5元,橡皮是1元,这时教师引导去结算,那么请收银员的扮演者计算出应该一共收取多少钱,贝贝给了10元,那又应该找回多少钱。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认识了人民币,也学会如何运用,还能加强数学运算,让学生们在游戏中获取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
        三、结语
        总之,游戏化教学法非常符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青睐。教师结合教材内容来创设不同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真正实现“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效果,有助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力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林红.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游戏化教学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03):135-136.
        [2]何玉军.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J].山西青年,2021(01):198.
        [3]张占雄.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J].新课程,2021(01):9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