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云洲
四川省彭州市通济蓝天小学 611944
摘要:小学生处于思维发展的初始阶段。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思维的高阶发展。设计问题是一门艺术,“好的问题”对于学生学习有着积极的引领作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还能给予学生深刻的启发,驱动学生深度探究;“坏的问题”不仅达不到教学效果,还会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基于此,对小学数学问题引领学生学习的策略和实践进行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引领;教学研究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人才的要求越发的严格,不仅要有专业的水平,还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从小学阶段开始,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解题技巧,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精心设计有效问题,提出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高速转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找准问题设计的关键点
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驱动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把握住问题的提出时间、提出的时间点等。常见的问题驱动下,可以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点进行提问:在思维困惑处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如学习“带括号的计算”时,可以通过“分苹果”的练习,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现实的思考,进行知识的突破。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把握学生可能遇到的困惑点,设计相应的生活化情境等,展开教学工作,促成教学发展。在转折处设定问题,可以关联新旧知识,做好新旧知识的关联、知识体系构建等。在每次遇到新的知识点时,可以先以旧有知识点进行铺垫,进而实现日常教学的开展。在教学重难点之间进行问题设计,可以促进思考,凸显课程本质等。例如,在学习“分数加减法”时,可以通过整数、小数等的对比讲解,进而以问题的形式,与学生达成互动,全面促成教学工作的展开,最终实现教学工作的开展,完成思考。
二、联系实际操作,设计挑战性问题
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手过一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实际,在学生对知识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中,教师给学生讲解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教师给学生提出问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作轴对称图形?生活中有哪些轴对称图形?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火车、汽车、灯、车轮等都是轴对称图形。
接着教师问学生:你能动手剪一个轴对称图形吗?学生开始认真思考并动手剪一剪,首先学生要找出一张纸,从中间位置找到对称轴,并用铅笔来标记对称轴,然后将图形的左右两边沿着对称轴折叠,等左右两边重合后才开始裁剪,通过学生努力,剪出了蝴蝶、蜻蜓、汽车等图案,沿着对称轴打开后得到了一个轴对称图形,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知识。
三、问题再生,驱动创新
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很多数学教师为了加快教学进度,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磨灭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此,教师应通过问题再生,使学生积极追问,并努力寻求答案,从而有效驱动学生创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时,老师通过视频,演示了将圆柱的底面分成16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沿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得到16个体积相等、底面是扇形的立体图形。然后,老师启发学生思考并讨论:“圆柱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立体图形?”学生答:“长方体。”老师追问:“拼成的长方体和圆柱相比,底面形状改变了吗?底面的面积改变了吗?体积大小改变了吗?”学生答:“拼成的长方体和圆柱相比,底面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变化。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所以体积也没变。”接着,老师启发学生根据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进行思考,得出圆柱的体积公式也为“底面积×高”。这时,学生提出问题:“老师,黑板上的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是不是和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式一样呢?”根据学生的质疑,老师要求学生应用上述方式再次进行探究。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对于驱动学生数学思维的创新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四、设计思考性问题,突出教学重难点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实现的,需要教师为学生创建一个适宜的环境,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数学教材,正确把握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计适合学生的、难度适宜的思考性问题,让学生以问题为导线,找到思维的起点,抓住数学知识的学习要领,从而提高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小学生想象力有限,教师想要单纯地通过讲授就让学生清楚地认知和掌握“余数小于除数”很不容易,所以这部分知识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可在给学生讲授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之后,让学生多次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算式演练。
结束语
从问题的角度思考小学数学教学新策略,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创新观,也能够满足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值得注意的是,问题的设计需要注意很多细节。教师要从教学、学生、生成效果等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的形式和难度,充分发挥问题的引导作用,驱动学生对知识的深度探究。
参考文献
[1]张苏良.小学数学生生课堂有效教学的问题及策略[J].数学大世界(下旬),2019(12):62.
[2]罗金平.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24):157.
[3]徐志爱.用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J].教育界,2018(11):87+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