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德育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1/4/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第2期(上)   作者:王玉萍
[导读] 初中阶段是学生观念形成以及素质养成的重要阶段

        王玉萍
        永州市第九中学  425100
        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观念形成以及素质养成的重要阶段,而德育教育对初中生观念形成及素质养成有重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的渗透德育教育以帮助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德育教育落实的重要路径,本文从教学方法、生活体验及教师自身三个方面分析了德育教育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旨在加强二者的融合效果,促进素质教育的充分落实。
        关键词:德育教育;初中;道德与法治
        引言:
        初中时期是学生叛逆的易发时期,他们的道德观念尚未清晰,法律意识淡薄,对事物、现象及自我的认知不全面。此时,学校有必要借助《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德育教育,给予学生心灵、情感等多方面的引导,促进其健康成长。
        一、教学方法→创设情境,以细节传导规范
        学生的法治观念以及法律知识水平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包含了很多基础的法律常识,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多是让学生对法律知识死记硬背,这种模式虽然可以使学生记住相关知识,但是并不能让学生对知识有深刻地理解,亦无法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灵活地运用。对此,教师需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善、创新,根据教学内容构建适宜的情境,将内容细节生动、形象地体现出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认知法律常识,引导他们正确地运用这些常识,培养他们尊重法律、遵守道德的观念,规范其思维模式[1]。以“公民的基本权利”相关内容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创设如下情境:小光将小舒的相片用PS技术进行了丑化处理,然后发到了微信朋友圈,并进行了恶意的描述。然后,教师问学生如何看待小光的做法。有的学生说小光侵犯了小舒的肖像权和名誉权,有的学生则认为每个人都有言论自由的权利。经过学生激烈地讨论和教师引导,学生们最终会明白言论自由的前提是不侵犯他人的人身权利及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情境创设可以将一些法律常识联系起来并通过具体的事件来体现出内容的细节,相比教师仅仅让学生记住“言论自由”、“肖像权”、“名誉权”这些单调的知识点,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还加强了学生对道德、法律的认知。
        二、生活体验→联系实际,深化德育感悟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而德育中的观点和理念更是源于生活、作用于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要明白,学生的生活体验是直接影响他们对德育认知的关键。

如果教师一味的口头宣传德育,而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和宣传的德育不相符甚至相违背,那么在学生内心深处就难以认同德育理念,也就不会将其转化为自身想要自觉遵从的规范,德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德育并非单纯的知识类文化,而是思想类文化,要以内心的认同为基础,这就需要学生亲身体验德育文化,感悟其内涵、价值。对此,教师可以将相关内容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加深学生对德育理念的理解和认同,引导学生在面临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时端正态度和思想,做出正确选择[2]。以“感恩父母”相关内容的教学为例,受计划生育的影响,现在的家庭中孩子的数量较少,有些孩子被家长过分溺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导致现在部分初中生娇生惯养、缺乏责任心,不懂得感恩。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感恩父母、孝敬父母,但多数都是一种口号罢了。对此,教师可以布置一项家庭作业,让初中生在家庭中扮演一下父母的角色,按照父母平时的状态来体验他们一天的生活。从早上早早地起床为孩子准备早餐,然后上班或者做家务,再到晚上做家务、监督孩子写作业等等,学生做这些事的过程中会深刻的体会到父母的辛苦以及他们对孩子无私的奉献,激发他们对父母的敬爱之情,引导他们自觉主动地在未来的生活中分担家务、理解父母,转变他们任性、自我的不良品性。
        三、教师自身→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
        当前,对于德育教育方面还没有健全的考核方案,可以说,德育是一项“良心活”,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德育对于初中生的成长有深远影响,即便没有健全的考核德育教育成效的方式,学校、教师也不能忽视德育工作的开展。因此,作为开展《道德与法制》教学的老师,首先要重视德育,深刻的认知到身为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同时,除了文化上的宣教之外,德育教育还有着“榜样”的特点,教师要让学生认同德育理念,就需从自身树立德育榜样,才能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学生更好的发展[3]。首先,教师要提升自身素质,从穿戴、言行到专业能力,都要成为学生的榜样。其次,教师要关注学生们的发展,了解学生们道德观念和行为中的问题,对此加以正确的引导。比如,有些班级室内的卫生较差,学生们缺少良好的卫生习惯。教师在上课前,可以先检查教室卫生情况,包括讲台上是否清洁、黑板有没有擦干净、地上有没有纸屑、学生的书桌是否整齐等等,然后带领着学生一起打扫卫生,每天坚持下来,就会帮助学生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从而落实德育教育。
        综上所述,生活体验可以给予学生对道德及法治的切身感受,教学方法影响着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及掌握程度,而教师自身的道德观念及素质是学生效仿的对象。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也需要从生活体现、教学方法及教师自身这三方面落实,才能培养学生法律意识,提升学生法律知识水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情感、完整的人格,这既是提升德育教育水平的关键,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耿学军.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渗透德育教育浅谈[J]. 孩子天地, 2020, 000(006):P.170-170,173.
[2]李维红.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如何加强法制教育[J]. 中国新通信, 2020, v.22(04):179-179.
[3]周赛芳. 初中道德与法治德育教育开展模式研究[J].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0, 000(002):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