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德育如何有效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发表时间:2021/4/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第2期(上)   作者:康宏伟 张本裕
[导读]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有效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
                 
        康宏伟  张本裕
        河南平顶山市石龙区教体局,467300
 
        【摘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有效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让传统文化走进校园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基础。我们的学校教学应通过学科渗透、课堂引导、活动拓展等形式全面展开传统文化,进一步渲染校园文化的育人氛围,有效渗透道德教育,增强中学德育教学的育人功能,教师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把传统优秀文化的价值观灌输给学生,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道德文化素质。
        【关键词】中学德育  优秀传统文化   有效渗透

        我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优秀的育人美德,如果我们继承其中的积极因素,在中学教育中把思想道德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结合起来,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吸收传统美德中的价值观念,充实和丰富我们的德育教学内容,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把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教给学生,在德育教学中采取“讲传统,树典范”的方法,重视经典国学的诵读,把传统文化内容形象化、生动化、故事化,使德育活动课更加充实、生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有效的传递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把教学内容情景化,形象化,生活化,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教学内容要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其中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和德育观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传统文化往往带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教师要积极寻找传统文化和德育教学的切入点,用传统优秀文化塑造学生的道德观念,在他们心中埋下传统文化的种子,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财富,成为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四有新人。
一、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在学科教学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名篇佳句,教学时教师要仔细讲解这些古诗佳句的创作背景,让学生在理解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学习古人热爱家乡,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为祖国的和平统一而奋斗。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自始至终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表现出作者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老师要让学科教学成为个性化、创造性的活动;善于引领学生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合到学生的血液里,真正成为学生永恒的精神财富。学校可举办“爱我中华”,“ 名著朗诵”等读书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探索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

语文教学渗透国主义情感教育案例:
1.在讲解中渗透
教学《示儿》时,教师可采取小组齐读、深情朗读的形式仔细体会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诗句的内涵所在,从而理解诗人至死念念不忘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激情,在朗读中体会诗人强烈的透国主义情感,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明白要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深刻道理。
2. 在歌声中渗透
        在《示儿》这一节课快要结束时,我播放音乐视频《我的中国心》,让学生全体起立齐唱。让学生记住过去的耻辱,记住历史,展望未来,让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来自于先辈们的艰苦奋斗,作为中学生应该发奋学习,献身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为中华民族崛起而读书。让。
二、运用传统文化进行亲情教育、感恩教育、友情教育。


        亲情教育、感恩教育、友情教育是传统优秀文化道德教育的精髓所在。《弟子规》、《朱子家训》、唐诗宋词等经典作品中的许多内容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德,比如尊敬师长,勤俭持家,修身养性,孝敬父母等观点,在今天的德育教学中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中,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可以教育孩子养成不浪费粮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道出了对天地万物的感恩,教师要启发学生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培养他们养成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与亲人、朋友、同学建立一个和谐的亲情网。学生通过诵读讲述这些词、句 、故事,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以课程为依托,以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体验传统经典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而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
古诗词中的亲情教育、友情教育案例分析:
1.古诗词中的亲情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分重视亲情教育。孟郊的《游子吟》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之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蕴含着浓郁的诗味,千百年来广为传诵。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 教学时教师要启发学生感恩亲人对自己的关怀,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爱,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尊老爱幼的道德品质,感恩父母,感恩亲人,感恩老师,感恩身边的每一个人,是自己身边的亲情更加和谐。
2.古诗词中的友情教育。  
        中学生渴望广泛的人际交往,在交往中希望得同学、朋友的认可。古人一向重视朋友之间的友情,李白《赠汪伦》中的“桃花水潭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真诚、纯朴的友情。王维七律诗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仔细体会诗句中浓厚的诗情画意,深挚的惜别之情,进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深深的感染学生。
三、成立传统文化兴趣学习小组,用传统节日活动激励人生。
        教师要结合儒家教育思想的“仁”和“礼”以及“恭、宽、信、敏、惠”等作为德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在传统节日文化中渗透德育教学,我们可利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开展综合实践体验活动,凸显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性和针对性,让道德教育渗透到传统节日,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知,体验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中华民族文化的教育底蕴,而且对于他们良好品行的培养,情感态度的认知具有重要的的促进作用,所以传统节日中的德育教学十分重要。学校可成立多个兴趣学习小组,开展独具特色的社团活动,教师精心组织,学生课外积极参与,在技能竞赛中展现自我文明风采,让学生能够学有所长,德识共进。
鲁山一中中秋节主题活动案例设计:
1. 中秋节与家人一起赏月。节日期间,学生与父母一起赏月、吃月饼,包水饺、外出旅游、参观红色景点等,活动目的:使学生明白爱是人与人心与心的关怀,爱是一代与下一代之间的传递。
2. 开展“迎中秋”班会课。在10月25日的班会课上,各班组织了形式多样的庆中秋活动。办中秋板报,唱中秋歌谣、举办中秋联欢会等丰富的活动,寄予传统中秋节更多的内涵。
3. 组织开展节日民俗文化活动。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找有关中秋节的诗歌、民谣、风俗习惯等,学生自我介绍中秋节的节日民俗,挖掘其独特的节日文化内涵,在赏明月、思团圆的氛围中,时刻体会传统文化节日的乐趣。
参考文献:
[1]赵松林.强调个人品德 完善道德建设[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1.
[2]杨伯峻译:《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第 108 页.
[3]张东甍.浅析儒家思想对当前中学德育的启示[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02. 作者简介: 康宏伟 男, 汉族, 河南平顶山人,中小学高级教师,平顶山市石龙区教体局。

【基金项目】:平顶山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小学德育中的有效渗透研究—以平顶山市鲁山县、石龙区中小学为例》+JYKT202006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