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阶思维的初中历史时空观培养策略初探

发表时间:2021/4/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第2期(上)   作者: 王珊珊
[导读] 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

        王珊珊
        山东省威海市温泉学校初中部    264206
        摘要: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它要求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而时空观念是指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所以历史学科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以时空观念为基础,掌握时空观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基本途径之一。
        关键词:高阶思维、时空观念、初中历史、培养策略
        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高阶思维的培养强调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这是21世纪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挑战,也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新要求。而历史时空观念是指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掌握时空观念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基本途径。同时,近几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会考命题也逐渐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过渡,加强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考察,尤其是重视历史的时空联系,所以在高阶思维的引领下,我们加强了对时空观的培养策略研究。
一、关注时间“节点”,理清历史逻辑,让思维真实发生
        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以时空观念为基础。我们只有了解了一个个“时间点”背后的含义,才能更好地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高阶思维的锻炼和培养。
        时间观念的培养,首先要学会各种时空的划分,如中国历史,我们可以先分为古代、近代、现代的分期。然后再细致到古代的各个朝代,近代中的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和现代的改革开放。每个时空的分界点,往往是发生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节点。在分期的时候学生往往迷茫于分界点的时间。迷茫的根源在于这个时间在很多学生的头脑中只是一个数字,而没有赋予逻辑性。我们在平时授课和会考复习时必须让学生明确这一个个时间节点背后的历史发展变化。如: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将1840年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除此之外还有1937年、1949年、1978年等等,只有明确了这一个个时间节点的背后含义,学生才能理清历史发展的逻辑性,避免会考复习中单纯的机械记忆,从而更好地进行“时空架构”,为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做基础。
二、运用多种形式,合理进行“时空架构”,让思维过程可视
        历史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客观过程,任何过程都是通过时间和空间而存在的。在会考复习到某一册、某一单元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相应的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对本册或本单元的历史知识进行重新梳理,明确历史的阶段特征,建立一个个的“时空架构”,以此说明某些历史事件或者某个历史人物的活动轨迹或历史现象。
        时空架构的过程,就是对知识进行分析、综合、评价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高阶思维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时空架构的方法是多样的,可根据复习内容的不同而采取恰当的方法。


(1)思维导图法
        思维导图可以将一定的历史时间与历史事件相对应,将复杂的历史知识删繁就简,从而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这在单元主题复习或者整册复习时非常重要。
(2)运用历史地图再现历史时空
        “历史地图以点、线、面组合以及特定符号配合使用来表述里是,直观展示历史现象发生、空间位置和地理环境。在线历史发展中一定的空间变形形象。......其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观,理解抽象的历史,这对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有重要的影响。”【1】但是一般的历史地图只是展示事物的空间位置,不标注时间,这样时空相脱节,不利于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历史。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时,可在历史地图上标注重要事件发生的时间,然后结合地图讲述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随着时间的变化,事件是如何发展的,空间是如何变化的。如:在讲红军长征的过程时,我们要引导学生结合红军长征的路线图,通过瑞金—湘江-乌江—遵义—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泸定桥—吴起镇—会宁这一个个空间位置的变化来叙述红军长征的整个过程,这样学生的脑海中呈现的不是一个个零碎的历史片段,而是一幅动态的历史时空变化图。
三、运用时空架构,纵横对比,解释历史,让思维有效提升。
         时空观念的培养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理性分析客观评判,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批判性高阶思维能力训练的过程。
        历史是对一定时空背景下事件、现象以及人物的研究。任何事件的发生都与其背后的时代特征和空间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会考复习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事件发生的时间、过程,更要引导学生从时空环境中去探讨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影响,理解相关历史人物的行为。否则学生往往“以今度古”,以现在的眼光看待过去,不能将历史事件还原到特定的历史时空中。
        如在评价秦始皇时,学生的第一印象往往是暴君、暴政,而忽视了秦始皇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中所做的重大贡献。这是从时空发展的纵向角度来看待历史事物、分析历史问题,此外我们还可以将同一时间段的历史现象,进行横向比较,中外对比。  
        例如:1840年的鸦片战争,从纵向来看,此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所以1840年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但是从横向来看,1840年,此时的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是世界第一个工业国家,正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上升时期,急需扩大海外市场,而此时的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但封建统治腐朽没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全面落后,这实际上是古老东方的农业文明,与西方先进工业文明的一次激烈的碰撞。这也正是我们分析鸦片战争发生原因、中国战败、影响的最基本出发点。  
        总之,鉴于历史学科的特点,时空观念是历史学习的第一要素,高阶思维的培养必须与时空观念紧密结合。因此,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我们都必须以时序为基础,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事件为何发生,如何发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如果忽视时空观念,我们就无法正确理解和解释历史,高阶思维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了。
【参考文献】
[1]张晓东:高中历史教学时空观的培养,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3页。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