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初中历史后进生的思想教育初探

发表时间:2021/4/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第2期(上)   作者:何院新
[导读] 后进生其实指的是智力水平正常,在学习中出现倦怠、畏学、厌学心理,并且学习成绩差

        何院新
        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董塘中学   512300
摘要:后进生其实指的是智力水平正常,在学习中出现倦怠、畏学、厌学心理,并且学习成绩差,甚至放弃学习的学生。后进生的出现不仅不利于学生的自身全面发展,也不利于老师教学质量的提升。分析探究后进生学习致困的原因,可以帮助初中历史老师开展针对性的教学与思想引导工作,改善后进生的消极学习心态,更好地实现自身综合能力的发展。鉴于此,本文对转化初中历史后进生的思想教育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初中历史;后进生;思想教育;转化
        想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地避免初中生出现学困心理,那么历史老师的积极教育引导是不可或缺的。相信通过对历史老师丰富教学模式和营造活跃的教学氛围,并开展教学理念的创新与应用,以及对初中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针对性培养,能更够更好地帮助初中生提升自身的历史学习能力,加强对历史学科的积极体验,以此减轻和改善初中生的倦怠学困心理,提升初中生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一、后进生的形成原因
        1、自身原因
        自身原因会导致后进生出现负面心理,面对学习往往会做出抵触行为。例如,某学生因为天生自控能力较弱,在学习过程中总是不可遏制地开小差、玩游戏等,导致自身学习意志薄弱。而教师对该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时,又会导致其出现抵触心理。长此以往,该学生变得更加讨厌学习、讨厌教师。这是典型的“厌学”心理表现。这种心理容易激化学生的抵触行为,使其做出“逃学”等情节严重、极端的行为。
        2、环境原因
        环境原因是指后进生所处环境会对其学习造成负面影响,比如,一些学生生活中常与“小混混”接触,;占染了不良习气,或者经常接触不健康书籍、影片等,导致学生欲望被过早激发,加之初中生的自控能力较弱,不能将心思集中在学习上。
        3、教师原因
        教师原因是指教师与学生接触时做出的某些会影响学生心理的不当行为,包括讽刺学生、体罚学生、强制压迫学生等。这些行为会导致学生出现各种负面心理,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加深,迫使学生逐渐成为后进生。
        二、转化初中历史后进生的思想教育
        1、借用历史故事
        俗话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可见历史的重要性,历史人物的思想、善行和恶行都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修身素材,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挖掘历史故事,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德育,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例如,在进行“戊戌变法”一课教学时,为了使学生了解清末政府的腐败政治,感受到诸多仁人志士对黑暗的反抗,对挽救清政府命运的迫切心情,及对人侵者的痛恨情感,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我重点讲解了“戊戌六君子”的故事,以谭嗣同为例:
        谭嗣同是戊戌变法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主张变法的最初结果受到了光绪皇帝的认可,然而好景不长,其变法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最终被慈禧太后迫害致死。谭嗣同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本有逃生的机会,但是他放弃了,并毅然站上了断头台,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为变法而流血牺牲的人,他为了国家不顾一切、勇往直前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教师对人物故事的讲解,利于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使其初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充分发挥历史课的育人作用。
        2、拓展课外知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课内外结合教学。重视课本材料,将其作为基础开展教学,为学生学习历史奠定基础。同时,要注重课外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将德育融合到生活中。在历史德育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信感。课外知识的意义就是拔高学生的思想境界,让学生了解更多历史文化。学生往往对于课本之外的东西有着莫名的喜爱,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加入课外知识拓展部分,每一小节后加一个现实案例,然后设置问题进行提问。
        比如,在播放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相关影片之后,问学生:为什么会发生战争?进行解答之后,再次提问:中国在战争中占据了什么地位?联系现在中国在国际中的地位,让学生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观点,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激发学生的奋斗精神。
        教师要为课外学习创造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知识。历史知识有些离我们很远,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教师可以依据课本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进行情景再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述“辛亥革命”这一章节的时候,可以就中山装来进行情景再现,详细讲述中山装的扣子的含义,让学生真实触碰中山装,仿佛触碰那段历史,感受到当时的文化,让学生明白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珍惜现在的生活,更加努力地学习。
        3、理论结合实践
        在历史德育过程中,要注重实践的应用。组织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把学习到的内容运用到生活中,在实践中巩固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进行融合,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在课上应该运用小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对学生提出问题之后,让学生解说生活中相似的事件,触类旁通,了解知识背后隐藏的深意。其次,有效利用班会时间。班会是一个很好的师生沟通交流的活动,教师要在班会中融入德育,开展有意义的班会。教师可以通过小游戏来体现历史思想教育,并且在游戏结束后,告诉学生“友谊第一伙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让学生相互鼓励,学会夸赞别人,认识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最后,可以由学校组织比赛,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年轻气盛,求胜欲很强,可以适当地运用这一特性进行德育。比如,开展演讲活动或者辩论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进行知识的加工利用,用自己的观点来表达对历史的认识,也更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评估,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组织集体观影活动,比如在“南京大屠杀”课程教学之后,就可以进行集体观影,将史实播放出来,让学生在观看视频时仿佛身临其境,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怀也会随之得到激发,并渗透学生“少年强则国强”的理念,最终促使学生更好地在学习。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历史教学中实现育人目的,需要教师多方面的努力。教师在转化后进生时应注意学生思想引导的方法和模式,对历史教材内容进行深刻把握,在课本内容中渗透育人理念,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实现学生的有效转化。
        参考文献:
[1]张红娟.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渗透[J].文理导航(上旬),2018,(8):59.
[2]赵娅.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J].文渊(中学版),2018,(11):47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