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晗婧
湖塘实验中学 江苏省 常州市 213161
摘要:“因材施教”从古至今都是重要的教育教学原则,也是一个古老而常谈的话题。狭义的“因材施教”是指针对学习者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因”是依据,“施”是实施,“教”是教育,而“材”的内容和含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扩展的。广义的“因材施教”渗透历史课堂教学中,融合历史课堂教学的特色,可以为其变革与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由此,历史老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关注学生个体,注重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这是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全体学生历史学科素养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鉴于此,本文对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因材施教”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初中历史;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精准教学
一、初中历史因材施教要点
在中学阶段,尤其是三年级,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与知识素养的差距已经相当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果忽略学生的学情与能力差距,而统一进行无差别的教学,就会使一些学生可能无法跟上教学进度,而学习好的一些学生就会嫌教学内容太简单,教学进度太慢,没有新意,由此产生了对历史学科的兴趣降低。鉴于此种严重情况,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是解决此问题的最佳方法,应该有意识地分开对待它,以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并帮助每个学生在学习内容时发掘自己的潜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只有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师才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使学生学习时更加有效。在新课改下,教师要采用分层教学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与智力差别为每个级别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要求。在课堂提问时,对于一些智力相对较弱的学生,老师应该有意地降低问题的难度,对于一些思维敏捷较强的学生,老师要提高问题的难度。并对他们进行不同的评价,以激励学生的上进性。在现实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育学生的开放思想。通过对不同历史知识的性质和特点的研究,学生可以设置不同的场景来再现历史情节。在教学中,教育者还能够使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配置,在讲堂上显现此时的历史王朝气氛,让学生可以经过身临其境的演示提升对历史的了解。
二、初中历史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
1、建立教学资源库,推荐个性资源
通过智慧平台可以暴露学生自身学习的薄弱点问题,教师可以尝试通过建立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并结合智能系统,对学生展开个性化、有针对性的资源推荐的方式来加以解决。类似这种以管理海量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方式,结合智能化推荐技术,为不同学习者配置不同的优质资源的个性化教学,在当下已然被不少同行所认同。其优势在于:一方面,智慧系统的后台可以基于大数据平台分析的结果,帮助初中生直接找到对应的教学资源进行学习,以此来强化他们对知识点掌握不到位的地方;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通过不断地更新、丰富教学资源库,来优化自身的教学模式。由此,倒逼教师对教学设计的探索和创新。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教学资源库的整合和构建,要求教学者立足于教材的基础上,能向外拓展、积累,并定期整理和优化资源库。对此,教学者不妨可以尝试与同科目教师合作,依托共建、共享的理念,来促进教学资源库的构建成效。由此,通过全面为学习者提供数据化教学环境,来进一步推进精准教学的实践。
2、立足学生差异,设计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是一堂课的教学规划,教师必须立足于学生,面对学生的差异来精心设计教学目标。教师可以设计三个层次目标,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要求达到目标的学生人数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基础性目标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达到,而提升性目标和达成性目标所能达到的学生人数根据实际情况依次递减,体现了差异化教学思维。
例如,“元朝的统治”一课中,分层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基础性目标:了解元朝的疆域范围和民族融合;知道行省是元朝设立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知道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知道元朝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提升性目标:阅读材料,提炼元朝民族融合和行省制度的有效知识;通过纵向比较与分析,掌握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并用史实反驳分裂势力;设计本课的知识结构图。达成性目标:评价元朝的历史贡献,总结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应该遵循的方法。
教学目标的动态化,即完成三个目标层次的学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完成相应的层次目标后向更高层次目标发起冲刺,让学生的学习目标始终保持在“最近发展区”,保持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直至完成最高层次的目标。
例如,可以用PPT展示《元朝疆域图》,要求学生根据课本内容指出元朝疆域四至。然后抛出问题“忽必烈的烦恼:联如今富有四海,该如何去统治和管理这辽阔的疆土呢?”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小组讨论,提炼出行省制度的有效知识。教师接着抛出第二个问题“忽必烈的烦恼第二季:边疆地区的民族、风俗和发展程度与内地不同,联该采取哪种方式、设置哪些机构来管理?”如此激发学生探索元朝对台湾、西藏、西域的管理模式,从而为最终评价元朝打下基础。正是基于层次化、动态化目标设计的引领,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探索问题的好奇心驱动下,完成一层又一层的目标,进而达到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
3、强化因材施教,培养核心素养
若想培养初中生历史核心素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知识功底是基础,扎实的基础与教师顺利开展教学活动存在联系,历史学生是对我国历史的学习,注重学生情感认知及理解。实际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需合理采取分层教学法,针对不同层次认知的学生采取教学内容存在差异。
比如,学习“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过程中,根据学习内容难易程度,提出不同层次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历史知识学习中,既能够提升初中历史学习质量,也能培养初中生历史核心素养,使学生在历史事件学习中具有激情,为历史课堂开展注入活力,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效率的目标。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意义重大,也是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因此,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历史知识展开教育,尊重学生主体性,结合历史内容进行讨论,每个层次学生讨论深度不同,从而落实知识教育成果,比如,学习“资本主义为何不能救中国”知识中,引导基础相对薄弱的同学理清历史脉络,夯实学生基础。引导中等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历史问题,引导优等生树立自主学习习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三、结语
初中历史蕴含丰富历史文化、思想内容,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但由于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所以他们的实际情况会不同。因此,在丰富多彩的历史学习中,教师要力求把学生差异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作为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来开发和利用,“使学生因分层教学而有收获,课堂因差异发展而更和谐。最终达到有效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郭可飞.因材施教,因校制宜 ——新课改中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探索[J].考试周刊,2017,(6):120-121.
[2]吁土根.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分层教学的实践[J].新校园(中旬刊),2017,(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