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春学
重庆市綦江区升平学校 401420
摘要:艺术源于生活,使美术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小学生将所学的的美术知识运用到平时生活中,导致生活质量的提高,从而提高艺术修养,达到美术教学目标。本文为分析小学美术课堂融入生活化教学,提出了科学有效的策略指导。
关键词: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融合
引言:生活是创造艺术的源泉,教师应当加强美术与生活的联系,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注意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努力追求生活的艺术。真实的美术教育必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归生活。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程教学任务,设置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吸引学生的身心参与,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美术活动中来,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引领学生多观察生活,虽然他们对生活的理解较少,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感悟和视角,对于他们来说,也能从生活当中获取到灵感,也会对外界所有事物表示出好奇,并产生探索欲望。所以教师应该要给学生这样一个平台,让他们对自己理解的方式进行呈现,对自己理解的内容进行表达。美术课堂就是一个很好地场合,把自己的生活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艺术表达形态展现。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不足,教师可以在课上带领他们欣赏美术作品,在观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领悟,生活的真谛。再用自己的感知,用自己的思想来呈现艺术,创设情境,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获得成长。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学会引领学生有目的去观察生活,这样才不会半途转移注意力,专注于美术教学当中。利用小学生年龄心理特性,在教学实践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主题,以游戏活动开展学习方式为主。结合实践的学习方式为主。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普遍提高[1]。
二、发现生活化教学素材
小学生对于自己生活没有过刻意的进行观察发现,那么在美术教学中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就需要带学生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生活中从不缺乏美的元素,缺乏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引导学生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抓住创作素材。是教师的教学目的。将生活中的元素带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迎合课程主题,比如以植物为主题的教学内容,美术任课教师可以将一些不常见的花朵标本或鲜花带到教室中,让学生们感受联想,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环境和生长特性。再展示几幅名家画作如梵高的《向日葵》,莫奈的《睡莲》,分析其中异同,再引发学生思考,由自己创作想画出什么样的植物,用什么样的笔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全身心投入到创作构思之中。教师选择教材内容教学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层次,选取适宜的题材教授,用情感代入生活化素材,加深学生的认知,在熟悉的生活记忆催化下,才能最大程度的达到美术教学效果。辅助学生创作出优秀的美术作品[2]。
三、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每个学生对于生活的理解都不尽相同,经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后,每个学生的学习程度也产生了差距。根据差异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深化美术知识学习。美术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上,要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不能为了推进课程,系统化教学,遏制学生的创造力。重视素质教育的当下,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美术教师的职责所在。在不过多介入的情况下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力对于小学美术而言十分重要,美术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力、想象力,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当中的事物,按照自己心目中的样子有创造性的表达出来。为学生的独立学习创造条件,制造在生活中接触艺术的机会,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邀请学生到黑板上去模仿画作,或两两一组的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竞争中经过思想的交流摩擦,相互学习孕育出自己对于美术的独特见解,产生明显的个人艺术风格,增强美术学习的主动性,提升美术教学质量。小学时期个人特色还不是非常鲜明,教师对于他们会起到巨大的影响,教师不要把个人的审美水平直接灌输给学生,要为学生未来的艺术审美形成,保留开放性意见,尊重孩子的自我选择。对孩子的创作给予表扬,鼓励他们取之于生活化的艺术创造。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四、开展生活化教学活动
美术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这就需要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了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热情,可以开展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还可以由课内向课外适当拓展。去到教室外,走进大自然,观看每个季节的特殊变换,抓住每个季节的最具代表性的事物,带领学生感受大自然中纯粹的美好瞬间,通过艺术手法记录下来。不限制表现形式,充分给予学生创作自由。在此期间通过切身体验,增强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能够将已经学到的美术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成就感,例如创新拼接画,将材质换成树叶,用树叶去拼凑出一幅画面,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色彩搭配能力,从中获得创造的满足感与成就感。学以致用,是美术技能应用与生活的典型案例,主动地在生活中发现美的元素加以利用,为以后的生活添加了许多乐趣。生活化教学策略值得教师深度发掘,持续开展。要培养学生持久的实践兴趣与创造热情,教师必须要善于引导,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活动,为学生创设运用美术的生活环境。让学生把从美术课上学习到的知识及绘画技能用来美化自己的生活,用艺术审美来审视自己的生活,将美术应于生活是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3]。
结束语
对小学生开展美术教育,需要考虑小学生的特性,用以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贴近日常生活轨迹,能够更好地将他们带入到课程教学中来。从而利用好生活化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素材,在熟悉的场景中进行美术指导,培养其良好的艺术审美和绘画技术。取之生活用于生活,学以致用的将美术知识运用到平时生活中。美术教学中营造的艺术气氛,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爱上艺术,增强自主学习意识,促进学生美术素养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刘璟涵.基于生活教育理论的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22):174-175.
[2]李结.生活化教学,让美术课堂“有滋有味”[J].中国农村教育,2019(12):100.
[3]王慧娥.小学美术“玩”着学[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