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丹英
凤湖初级中学 浙江省 慈溪市 315311
【摘要】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训练学生思维的发展,信息技术学科领域下创建思维型课堂的探索有助于我们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能力。笔者通过创设情境,师生、生生互动,作品评价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探索,对创建思维型课堂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
关键字:创设情境,思维型课堂,作品评价
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核心活动,教学的本质就是思维。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提到学科核心素养,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计算思维是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要养成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就需要教师创建思维型课堂,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构建知识结构,避免死记硬背或复制式学习。教师可以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项目式学习等各种围绕学生学习发展特点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境,课堂提问,设置阶梯式任务,作业评价等环节层级递进,螺旋上升帮助学生提高信息素养,养成思维习惯,促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一、创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设置问题导向学习。
问题是思维的特性,思维型课堂离不开问题情境的创设,有问题才会引思考。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那么如何创建问题型情境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出发,例如以学生学习flash CS5 动画设计为例,学生在提交的作业中常会出现一个错误现象——画面跳闪。这似乎是很多初学动画设计的学生常会碰到的问题,但他们往往不明就里,无力解决。或是沉浸在让“画”动起来的喜悦中,对于出现这样的“小”瑕疵忽略不计了。因此笔者就以这一学生学习实例创设“医生问诊”的情境模式,学生的作品是“患者”,而学生自己又是“小医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再设置“病症”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的主要学习目标:
1.让学生知道动画画面出现跳闪的这一现象。
2.理解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了解空白关键帧的作用。
3.学会选中、删除帧。
4.思考如何避免这一现象的产生,反思自己的学习习惯。
课堂开始,笔者将学生的“病症”作品进行系列展示,让学生发现它们的问题,引出课题。
然后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将学生分成几个专家门诊。将不同情况下产生跳闪现象的“患者”分别分发给不同的“专家小组”。抛出第一问:你们的“患者”为什么会出现跳闪?
同时将正确作品的源文件,展示在大屏幕上,学生通过观察与自己组的“患者”进行对比,然后得出自己的“诊断”——空白关键帧。由于出现空白关键帧及它后面的空白帧才导致画面出现跳闪现象,它们可能出现在动画起始关键帧的前面或是出现在动画结束关键帧的后面、亦或出现在两个连续动画的中间。各个“专家小组”都针对自己小组的“患者”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1)疑问:“患者”怎么生的“病”?
学生开始思考,教师引导他们自己动手试着推演一遍。因为信息技术本身就是操作性极强的学科,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操作推演找到症结。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去寻找问题到原因,这时教师可以角色退位请学生当老师演示给同学们看:原来在舞台上绘制图形时觉得不满意,同学们习惯性的在舞台上直接将图形删除。却没注意到这时时间轴上该图形对应的关键帧已然变成了空白关键帧。这个案例的演示让学生明白了空白关键帧的形成以及产生的作用。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带着问题看到事情本质,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
(2)进阶问题:只有空白关键帧才会出现画面跳闪现象吗?
由于学生学习能力不同,笔者在分发“患者”时,有的小组发到的“患者”会多一点。但这些学生思考能力强、会钻研、能举一反三。他们发现:不仅空白关键帧会造成这种现象,多一张跟动画完全不相干的图也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学生的作业可能会出现一个不同形状或颜色的图形,笔者用云朵做例使学生更易找到问题所在。
)
解决方法:选中、删除这些多余的帧即可。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在经后的学习中就会避免出现相同的问题。
最后的思考:这些问题作业来自于我们班的同学中,那么为什么这样的错误在自己身会上频繁发生呢?
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内省自身的学习习惯,以达到本堂课的情感目标。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探究的欲望。设置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剥洋葱”式深入思考学习,并且反思总结,这样可以促使知识的内化吸收,让学生学有所得。
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促使思维互动。
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常规的教学手段。师生针对某一问题产生交流、沟通,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讨论、甚至争辩,教学才会产生思想的火花,我们的课堂才会有生气。
思维型课堂中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不是单纯的给予者,而是获取方法的引导者。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师生、生生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通过讨论、协作、小组等方式促进师生、同伴之间互相启发,形成思维互动。
教师在教学中放下身段,允许学生犯错,鼓励学生向老师提出挑战,向权威挑战。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以此形成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源动力。比如:在初中信息技术浙教版八年级下第8课《人类进化》一课中,书本中有一案例:
用flash制作由猿到猿人再到现代人的进化过程,课堂中老师设置了一个引导式问题,除了书本的操作方法,还有没有其他更有效的方法?
学生带着问题通过教材自主学习,尝试性的向老师提出自己的想法:猿和猿人一定要放在不同位置上吗?能不能与猿放在同一个坐标位置上?我觉得这样更美观。教材为了让学生能理解形状补间动画的形变过程,特意设计将实例放在不同位置。但笔者并没有否定学生的想法,而是对于他的观点给予了支持和理解,并且表扬他有想法会思考。老师的这一行为鼓励了其他学生,于是又有学生提出:教材中提到将猿人放入到舞台中为什么要先插入一个关键帧再调用元件,然后删除猿?其实我们只要在结束帧直接插入空白关键帧就可以了。
笔者对于学生的这一质疑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并请他介绍操作方法。学生在向同学讲解的过程中将自己如何发现这个问题,并找到新方法的过程详细介绍给同学们,课堂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展开了充分的互动。教学本身就是双边或多边活动。在良好的师生,生生互动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使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而且更锻炼了学生表达的能力。
三、作品评价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作品是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结果,对学生作品的适时评价能引导学生及时纠正错误,促进学生思考,对学生构建、完善知识结构有重要的作用。
作品评价是思维型课堂的重要环节,作品评价未必一定要在作品完成后,可以是在作品设计初期,亦可以在作品制作过程中。评价的形式可以学生小组内评,教师点评,学生自评等。例如学生学习制作海报一课,初期设定主题,收集资料。教师针对这一环节,给学生设置自评标准:
海报设计自查项目 评价标准 自评结果
主题 健康向上
构思创意 有喻意,表达鲜明富有内涵。
布局设计 符合构图原理,突出主题
收集资料 针对性强,不做漫无目的的查阅
学生通过自评表紧紧围绕项目要求这条主线进行思考、设计、学习,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及时检阅自身问题,提高课堂效率。海报制作过程中涉及到图层和蒙版这一操作难点,教师通过半成品作业展示、同桌之间互相“找茬”等方式进行互评。当作品完成后,我们可以从创意、布局、审美等方面对作品进行最后的评价。在课堂教学中评价就像一面镜子真实的反映出我们自身的问题,时时督促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总结:以上是笔者基于思维型课堂理解所做的探索,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在课堂中做了一些尝试。
参考文献:思维型教学理论引领下的教师专业能力实训丛书——课堂提问能力实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