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1/4/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第2期(上)   作者:徐冠
[导读]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发展,素质教育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

        徐冠
        浙江省金华市第六中学  321000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发展,素质教育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素质教育不仅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情况,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高中阶段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的计算机操作知识,还应该为培养具备现代信息素养的人才奠定基础。面对全新的课程标准,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面对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实践问题,积极寻找解决对策,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创新思维;培养策略
        一、高中信息技术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意义
        创新是当前时代的主体,是科技发展的源动力。只有不断地进行创新,科学技术才能不停地向前发展。在当下,人们已经进入到信息社会时代,电子信息技术正改变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电子信息技术成为当前世界各国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技术。在技术研究中,人才最为关键,所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也是各国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的关键。
        1、在信息技术时代,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技能是高中学生的基础任务。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创新思维培养,具有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核心能力的作用,也有利于学校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水平的提升。
        2、在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关键。可以说创新思维能力是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素养之一。当下“核心素养”教学政策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所以,高中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能力,能够帮助高中教育施教者落实核心素养教学,为核心素养教学提供经验。
        3、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和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一方面,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技术创新能力,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而且能够让学生喜欢上计算机技术。学生在高中毕业后升入大学很可能会因为高中的信息技术学习而选择信息技术作为专业,从而钻研信息技术的前沿知识,为我国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壮大贡献力量。另外一方面,从高中计算机信息技术学习中培养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可以使学生对创新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应用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拓展到各个领域。创新思维和能力将伴随学生的发展之路,促进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
        1、激发创新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的创新意识未能得到有效培养。对此,教师应适时转变教学方法,以情境为引导,将直观的画面作为切入点和兴趣点,深入了解学生主体的兴趣爱好,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保证学生主体的能动效果,实现其创新发展的目标。
        例如,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的教学中,这是关于对象、属性、代码驱动以及“VB"编程的学习内容,考虑到学生大多没有接触过此类程序设计,在对其使用和理解方面存在‘定难度。

对此,笔者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导入“读心术”游戏,创设相应的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组织学生对其游戏原理进行解密,创新游戏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总结出‘条创新优化的设计思路,保证学生主体的内在发展。
        2、联系生活实际
        信息技术从字面上来看似乎与网络世界联系较为紧密,但信息技术其实是为生活提供服务的手段,所以信息技术与生活的联系也十分紧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即实用性强。教师需要利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将信息技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作为主要教学任务,并合理安排课后作业,加强信息技术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融入实际生活中,通过信息技术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例如,在讲解“信息的加工”这一单元时,在课堂中讲解完重点知识后,教师应预留部分时间为学生布置小型的课堂作业或课后作业:让学生利用Word制作自己喜欢的事物的宣传海报。学生为完成课后作业,在制作宣传海报的过程中会不断在脑海中回想课堂所学知识,在充足的时间内构思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并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实践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然后,在下一次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要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分析作品中的优点与不足,对学生的创新成果进行肯定。比如,教师可以布置一道竞赛题目,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利用计算机的各项功能制作符合参赛要求的作品。学生受到强烈竞赛氛围的影响,会找到更多思路,并插入图片、变换艺术字、搭配字体颜色、选择字号形式,创作符合自己审美的作品,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通过以上教学方案,学生在实践中培养了自身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为将想象转变成现实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
        3、引导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相互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实现共同的发展与进步。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教师采取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使他们在课堂中开动脑筋、主动探索、主动学习。
        例如,在教学高中信息技术“多媒体信息处理”这一节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按照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及计算机水平随机分组,同一小组的学生要根据自身的综合实力制作出一份以“我的祖国”为主题的多媒体作品。教师应在课堂上规定具体的制作时间,让学生结合自身擅长的部分进行明确分工,合理安排时间和任务,在规定时间内制作完成多媒体作品。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不同小组的学生对同一主题作品的想法不尽相同。某组学生为清晰表达作品内容建议采用“分栏式结构”;而另一组学生则建议使用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方式。最终每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作品,且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实际上,学生努力完成作品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互相学习,可以不断激发自身的潜力,从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是培养具备现代信息素养综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教师应通过一系列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更好地形成创新思维意识,从而为学生的更高层次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唐跃飞.高中信息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幸福生活指南,2018,000 (001):P.120-120.
[2]隋清.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措施[J].魅力中国,2018,(13):1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