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的创新设计

发表时间:2021/4/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第2期(上)   作者:陆冠男
[导读] 科学教学就是我国小学教育当中比较重要的一门基础性学科

        陆冠男
        浙江省东阳市画水镇中心小学  浙江  东阳   322100
        摘要:科学教学就是我国小学教育当中比较重要的一门基础性学科,此门学科设立的目的,就是能够为促进学生们科学素养以及其实践能力的提高。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当中,实验课程的开展,能够有效地帮助到学生们培养科学的意识,充分挖掘和发现实际生活当中科学的现象,并且可以运用到自己所了解的科学知识进行解释,从而,在实验教学过程当中提高学生思考的能力。在小学科学教学实验设计中,应该遵循一定方法,以有效提高实验设计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
引言:当前,小学时期科学课程教学实验的设备设施以及条件比较简陋,严谨性不够,缺乏齐全的设备以及仪器,然而,这不会阻碍小学生探索知识以及提高素养的需要。小学时期应该深挖学生们知觉系统,使用到实验法与观察法,以此来帮助学生们归纳与总结科学的结论,演绎验证小学科学实验,不断提高当代小学生科学的素养,并且培养学生们正确研究的观念。
一、小学科学教学实验重要性
        作为现阶段小学生探究科学的主要形式,观察与实验就是他们在成长阶段贴合其实际发展需要的教学形式。长期以来,在中国小学的教育阶段,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实验始终受不到应有重视,在设施方面严重不足,没有办法完成比较严谨的教学实验。因此,科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主要就是借鉴于以往传统教学形式开展教学理论的普及,这种纸上谈兵的的形式,就是不能够贴合学生们探索科学知识学习的要求。小学阶段做好科学教学工作不需要齐全的设施设备,只需要充分小学生的知觉特性,运用好实验与观察来完成探索性的学习,尽管严格意义上小学生科学实验不够严谨以及不够完善,但科学理论事实以及小学科学实验中符合教学设计的理念,符合小学生自身实际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提升其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培养其学习兴趣,对学生们科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基础。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的创新设计方法
        (一)利用学生知觉特性来设计实验
        小学阶段的学生就是我国整个教育实践活动重要的依据与主体的对象。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均需要围绕着小学生,小学科学教师需要按照学生学习的能力,通过对他们感觉特征以及知觉特点规律分析以及探究,以此来设计出不相同实验的内容以及形式,充分地调动出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们能够站在不同角度,以此来理解以及认知整个实验的过程,结合到个人已有社会生活实践的经验,能够实现举一反三以及学以致用。其中小学生兴趣的激发特别的关键,为降低小学生理解的难度,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行为习惯,小学科学教师应当按照学生知觉特的特点,以此来选择符合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科学实验内容及方式,运用到循序渐进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方案,以此来充分激发出小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更好地实现前期探究的目的,保障学生对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有一个客观的认知及理解。
        例如,在学习“种子知识”这一内容时,小学科学教师需要解剖种子,把它放在到显微镜下,并且分享图像,以提升学生们对种子的认识以及理解。

转换法就把观察到的现象转变成另外一种比较清晰的感知现象。例如,在学习到“声音”这一内容时,学生们不可以直接观看到声音变化,而是把其他物体或者米粒放到鼓的表面中,以引导其能够检测到鼓的表面振动,同时,米粒震动的节奏能够增加实验乐趣。
        (二)提升科学实验设计的系统性
        在小学科学教学观察实验的设计中,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中单一、枯燥的教学方法,借助观察实验的设计,以多元化的手段开展教学工作,提升实践比例,将理论知识讲授与实践动手能力的形成与培养融为一体,注重对学生科学验证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课程效果的有效落实。
        例如,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地球的运动》当中“昼夜交替”这一内容时,在设计本节课程的实验时,从实验教学的目标、方法、重点、工具以及步骤等要素着手,落实此节课程实验的方案:教学的目标:需要通过观察实验,解决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课程教学的方法:基础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的工具:教材、教学的影片、多媒体设施、地球仪、地图;课程教学的重点:研究昼夜形成和变化的原因,按照已知的条件来计算出时间;课堂教学的步骤:具有某个地区的白天与黑夜现象的产生,以此来引入到昼夜交替课程的概念,进而有效地引导学生们对此现象的产生开展描述工作;引导他们来观看有关昼夜交替方面的短片,分析其产生原因;通过模拟的实验,能够掌握此现象发生的原因;以此推算出来某个地区的时间;引发学生们对昼夜交替的现象进行思考。
        (三)提升科学实验教学的水平
        以往传统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就是以基础理论的知识作为核心的灌输式教学,通常会忽略掉小学生主体的地位,进而弱化科学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在科学化以及规范化的实验设计过程当中,小学科学教师应该重视不断提高对课程教学方式的改进,运用到多元化课程教学的手段,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并且以此来增强科学课程应用性,充分地激发出小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动物》这一内容时,在本节课程实验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需要与小学生共同来制作出有关小昆虫方面的收集箱,绘制昆虫寻访的地图以及打卡表,根据寻访地图在花丛以及户外草地等区域,以此来寻访小昆虫,开展寻访打卡的活动,并且把小昆虫装进收集箱来观察,通过此种形式来提升学生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促进小学生科学思维的形成。
结论:综上所述,教师就是小学生的人生导师,对提升他们认识发展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为能够达到更好科学教学的目的,小学科学教师应该重视和小学生自身认知的发展情况有机结合,通过合适方式,以此来帮助到小学生通过更加直观形式来理解科学实验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季海燕.浅析小学科学教学观察实验设计的依据和方法[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9):62.
[2]孟庆伟.小学科学教学观察实验设计的依据和方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7).
[3]任凤芹.有效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小学科学教学方式实验设计[J].当代教师教育,2012(2).
[4]岳金贵.浅谈如何搞好小学科学教学的实验设计[J].学周刊,2015(19).
[5]叶宝生.小学科学教学观察实验设计的依据和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13(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