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云忠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秦皇台乡中心学校 256600
摘要: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在此视域下研究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发现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存在未贯彻立德树人思想、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和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为有效解决问题,本文提出了改进小学传统丈化教育,加强学生道德建设的相关策略建议。
关键词:小学;传统文化;路径
2014年3月26日,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实立德树^根本任务,进—步加强新形势下中生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国家教育部制定并发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史比致育指导纲要》。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教育阶段是重要而必不可少的部分,将其与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相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1、传统文化教育未贯彻立德树人的思想
教师在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未能贯彻立德树人的思想是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之一。课题组对滨州市45名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当问及“您认为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中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时,7556%的受访者认为是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化、功利化。可见,教师普遍未能将立德树人的思想注入教育实践,这十分不利于学往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和价值。,
2、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当前,传统文化教育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古人云“术业有专攻”,只有专业的教师才能开展专业而高效的教学。在走访调查常州市部分小学时我们了解到,虽然书法是某校的校本课程或者特色课程,但学校却没有专职的书法教师,而是由语文教师或美术教师兼任。某小学书法社团的指导教师在接受采访时提及,她并非专职的书法教师,因此没有太多精力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书法教学,只能作为兴趣小组的指导老师,在每周一次的书法社团活动时指导学生。可见,缺乏专业师资力量,有可能给非专职于传统文化教学的教师增添教学负担,还会影响教学效果,各小学应重视这一问题。
3、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缺乏兴趣
教师采取的传统文化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导致教学内容缺乏趣味,学生没有兴趣、课堂没有生机,降低了传统文化教学质量。在与常州市多名小学生的交流中我们得知,当教师在课堂中偏重于使用讲授法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时,学生们并没有太大的学习兴趣。而学生们
更倾向于通过多样的形式去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并且有机会动手实践。正如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提出: “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如若教师采用单一的讲授法进行传统文化教学,则课堂将是沉闷的,不仅难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而且会限制学生的思
维,故教师应重视教学手段多元化。
二、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实施路径与策略
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社会各界都应发挥重要作用。
课题组通过走访调查了滨州州市的多所小学,发现M学校与J学校这两所小学在传统文化教育上表现突出,可总结出值得效仿的实施路径与策略。
1、传统文化浸润校园文化建设
在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实施过程中要有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支撑。小学校园文化指的是小学校园所具有的特定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M小学有一条著名的“文明小径”,其中将《三字经》与本校的“十好少年”思想相结合,体现出“让文化落地成文明”的核心理念;还选取当地的文化名人杜授田,以其代表作品构建该校的特色校园文化,将其思想提炼转化为校训,汲取文人精神作为德育及传统文化教育的素材。M小学的大楼、花园、广场、道路名称都取自杜授田的诗书画,如让建筑充满文艺,使校园充满诗意。由此我们得到启发,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适当融人传统文化元素,同时选取当地特有的区域文化内容,使其走进小学课堂。
2、传统文化进入校本课程体系
学校可结合当地的特色与学校自身的优势开设校本课程,同时考虑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校本课程体系中,使传统文化教育既含有本校特色,又能系统地有效开展。M小学的传统文化课程,除平时40分钟的课程外,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同
时,还开设了20分钟的短课,进行杜氏文化教育。为此,M小学的教师结合小学生各年级的学习特点,还自主开发了授田文化系列校本教材一《授田家训》。
3、提高教师素质,形成教育机智
要想充分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立德树人的功能,应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影响,真正实现教育无处不在。正如某位老师在小学研讨会上所说:“我们没有大段的时间来专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只有每位任课老师在平时的课程中逐步向学生渗透,才能使学生浸润在传统文
化教育之中。”这需要每个教师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敏感而细腻的心灵。所以,要高效开展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每位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善于捕捉课堂与学生生活中的小细节,并将其巧妙融人德育思想,形成教育机智。需要强调的是,教育机智虽然不是简单的情感或可以学习的习惯,但它可以通过更为复杂深奥的人性的成长、发展和教育过程来形成。因此,教师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总结与反思,同时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使传统文化教育更高效。
4、“家校社”三维合力,推动文化渗透
传统文化教育实施过程中,除学校外,家庭和社会的力量也不可小觑。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提到,自然环境是人类发展的主要影响源,而家庭、社区、学校所构成的微系统则是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为此,可以通过扩大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接续社会实践生活的领域,形成“家庭一学校一社会”三位—体的教育合力,引导孩子热爱传统文化,推动文化渗透。
三、结论
总之,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利于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在小学教学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学群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重视小学阶段的传统文化教育,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能够让学生从优良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 刘玲芳.?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与实践[J].?广东教育(综合版).?2020(02)
[2] 王辉.?浅谈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J].?安徽教育科研.?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