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课堂设置改革

发表时间:2021/4/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第2期(上)   作者:程世强
[导读] 新时代劳动教育是一体化系统设计的综合育人课程
                                       
        程世强
        广东省肇庆市广宁县文傑中学    广东肇庆   526000
                         
        【摘要】新时代劳动教育是一体化系统设计的综合育人课程。从三个方面进行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设置改革: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培养青少年正确劳动价值观与掌握劳动知识技能的一体化综合课程;劳动教育课程设置要遵循教育规律,创新设置形式各样的课程;劳动教育课程改革要拓宽劳动教育课程的场景,满足各类学校多样化的劳动实践需求。
        【关键词】新时代 劳动教育 劳动观念 课程改革

        2017年10月18日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丰富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提出了充分认识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加强劳动教育的新要求,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意见》中明确指出,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设置改革
        《意见》中明确指出,要优化学校课程设置,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职业院校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根据《意见》中提出的新要求,目前劳动教育的课程还不能满足要求,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创新。
        (一)劳动教育课程改革要构建全方位一体化课程体系
        学校作为劳动教育的主阵地,教师起到主导作用。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程度、教育水平发展不均衡,学校需要结合当地的自然、经济和文化等地方特色,通过顶层设计构建全方位一体化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要充分挖掘本地资源,宜工则宜工,宜农则农,但也不能为了方便而弱化青少年必须的劳动体验。课程之间的关系各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同时各课程是相辅相成、整体统一。
        杭州区富春第七小学在“新时代劳动教育模式”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一体化的“新劳动教育”课程框架。第七小学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整合后分化为四大类别课程,分别是“人文与社会”、“科学与思维”、“审美与艺术”和“生活与健康”四大类别,四大类别课程都分别设置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品德、音乐、美术、心理健康,体育和劳动技能共十门课程。课程的亮点在于选修课程,学校针对孩子与大自然相处的机会比较少,本课程中设置了“开心农场”“蔬菜创意”课程。针对培养小孩的劳动创新能力的激发,设置了“航模模型”和“探究课程”。注重培养劳动艺术品质的课程有舞蹈、摄影和合唱。把劳动教育的内容进行先整合再细分,细分课程再划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这样的课程设置符合《意见》中提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要求,并且为青少年的个人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劳动教育课程设置要遵循教育规律,创新设置形式各样的课程
        劳动教育是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遵循科学的教育规律。根据青少年的各个阶段的知识水平、认知特点、身心发育特点,分层次又有连续性的劳动课程。劳动课程的形式不能局限于学校的课堂或者和家庭的客厅,应在课程的形式进行创新设置。
        比如学校可以开展以培养学生某种劳动品质的主题活动周、活动月,也可以定期举行劳动成果展示。家庭可以开展节日课,结合民族传统节日开设的劳动课程。常州市孟河中心小学就开设有“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做月饼”、“春节包饺子”、“元宵节做灯笼”等节日体验课。高等学校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利用周末和假期开展创业体验课。以广东财经大学为例,“地理与旅游学院”开设“专业基础野外实习、城乡规划综合野外实习”两个课程,“信息学院”开设“人工智能创新实践、IT人才需求调研、人工智能+应用调研”课程。
   (三)劳动教育课程改革要拓宽劳动教育课程的场景,满足各类学校多样化的劳动实践需求。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应该在教育场景进行改革,反思过往场景单一且没有联动性的。劳动教育可以“从学校走出去”,也可以“企业走进校园”,根据各学校自身的条件采取自建或多校合作共建劳动实践基地的模式,也可以学校与社会服务中心、企业等共同成立劳动实践基地,定期邀请专家、技术人员进校园。家庭要积极发掘在日常生活中开展劳动教育的机会,可以多家庭合作开展,中小学生适当开展游学、夏令营等形式劳动教育新方式。
        广州市越市区进行劳动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有20年,以区教育局牵头建立了“越秀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基地”,基地位于距离广州市80公里的四会市,占地230亩。基地在功能上不但满足劳动教育的多样性需求,而且具有安全性和易操作的优点。基地已经开发了一套 “美好生活”课程体系,课程包括生命美好、劳动美好、研学美好三个领域。“越秀基地”模式是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成功案例。
         新时代需要具有奉献精神的劳动者,劳动者需要尊重与被尊重,劳动教育肩负了培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精神面貌使命。学校、家庭、社会要改变观念,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效,最终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

[参考文献]
[1]艾兴、文佳.新中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设置:演变、特征与趋势[J].教育科学研究.2020(01).18-24.
[2]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Z].2020年3月20日.
[3]浙江省教研室.劳动教育的现状、问题和建议[J].人民教育.2020(1).15-19
[4]李文峰.劳动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动作[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9年12月.第五页.
[5]徐长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J].教育研究.2018(11).12-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