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瑞蓉
江苏省盐城市新河实验小学,江苏 盐城 224001
摘要:阅读能力的高低与学生获取知识的速度、精准度以及眼界的开阔度等各方面有密切的关系,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当前多数小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没有优质的阅读环境,自主阅读的意识较差,不能正确地使用阅读方法,作为语文教师要帮助他们找到优质阅读的技巧,要求学生每天坚持阅读不同的内容,包含教材内外的文本,鼓励他们阅读多个领悟的内容,借助课堂教学时机渗透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开设多样的阅读分享与探讨活动,保持学生的阅读热情,坚持不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能力;有效对策
阅读是增长见识、获取信息的过程,如果小学生具备了良好的阅读才能,就能自主分析文本内容,可以很好地将文本信息转化为自身的技能。但是从目前所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多数小学生比较排斥阅读,即使被迫地阅读也仅停留在浅性理解层面上,只是大概地知道了文章的内容,并未深入地挖掘文章内容,读过之后的印象并不深刻,这也正是许多学生虽然阅读了大量的内容却无法说出来的真正原因。那么要提高学生阅读的深度,就要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增强他们的信息处理能力。身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探索出多种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措施,让学生从内心上喜欢阅读并掌握高效阅读的技巧。
一、借助多种阅读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
(一)读演结合
小学生有很强的表演欲,把阅读内容改编成情景剧的方式,组织学生按照内容进行表演,提供给学生表现的舞台,可以增强他们的阅读动力。如阅读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时,安排学生自选文中所提到的角色,深入研读文章内容,找出所扮演角色的特征,便于表演时更加惟妙惟肖。比如要让学生理解《守株待兔》的内容,借助图画来指导学生读懂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故事的大概内容,选择三个人将文本完整地演绎出来,一人负责旁白,一人扮演逮兔子的人,一人扮演兔子,要求参与者要做出贴合扮演角色特征的动作,特别是扮演等待兔子的农人,要演出惊喜、期待、失望的神情,几组学生轮流演绎,评选出最佳表演者。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体会到阅读和创作的乐趣,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读说结合
向他人讲述最新获取到的信息是小学生最喜欢做的事情。在阅读指导中利用这一特点,开展读说结合的活动,让学生以将故事的形式把所读的内容说出来,可以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蜜蜂》这一课中,请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作者为了弄清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都做了哪些事情、又得到了什么结论,指导学生采用默读的形式来找到问题的答案,抽取几位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总结性回答,其他学生做补充,并找出所说内容在文中的位置,让学生在自由表达的过程中理清文章的主旨线索,指导他们按照整理后的线索进行精读。这样的活动培养了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使学生掌握了获取信息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学生的总结与表达能力。
(三)读写结合
从阅读中所获取的信息要通过实践的方式进行内化。指导小学生阅读文本时,开展读写结合的活动,培养学生积累好词佳句的能力,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创编,组织学生进行仿写、扩写、创写等活动,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内化,提高他们处理信息的能力。譬如《花种》这篇文章中,运用了多样的表达方式描写了花开的景象,组织学生对句子进行改写、仿写等练习活动,使学生掌握不同的写作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以及每种手法所产生的效果,让学生在写作练习中学会套用或者自创内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加强过程指导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
(一)明确目标
很多小学生的阅读是比较盲目的,只是按照老师的指示去完成,不清楚阅读的目的,采取了不恰当的阅读方式,形成了低效阅读的行为。在指导学生自读时,设定明确的阅读任务,可以有效改变学生盲目阅读的行为。《金色的草地》中,要求学生不仅要读懂课文,还要读出自身的体会,设计阅读任务:从哪几句话中能感受到作者对草地的喜爱之情?文中的“我”把蒲公英当做什么人来爱?为什么不起眼的草地在“我”的眼里却是可爱有趣的?提示学生边阅读边想象和思考,让他们立足文本进行解析,增强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提高他们了解自然环境的欲望。这样每次阅读前让学生明确目标,可以提升学生阅读的有效性。
(二)设置问题
边读边思考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方式。多数小学生在阅读中缺乏思考的意识,不能自主地发现问题和关键信息,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来猛然大悟,但也养成了懒惰性阅读的习惯。那么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激活他们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题,在释疑中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如《蜜蜂》中,按照自然段的内容进行提问:从第一段中可以了解法布尔进行试验的原因是什么?他在听到了蜜蜂能辨认方向后是怎么做的?从中说明了他具备什么样的性格?在二到五自然段中,法布尔是怎样做试验的?放飞蜜蜂后又进行了什么推测?听到蜜蜂回来时是什么心情?最终得到了什么样的结论?运用提问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由浅入深地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深入解读能力,培养他们边读边思考的习惯,使学生掌握正确高效阅读的方法。
(三)引导联想
联想是学生阅读过程中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是自主创作的基础,更是抓住文本内涵的关键,如果缺乏联想的意识,脑海中出现的仅仅是抽象的文字符号,并不能把整体的内容连接成完整的画面,便无法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情感。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时,提示他们可以根据描述进行联想,鼓励他们把想象中的画面画出来,使他们真正进入到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中,增强他么的品析鉴赏能力。如古诗学习中,启发学生结合意思构思画面,把诗中所描绘的情境透过直观画面的形式展示出来,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增强他们的了解能力,培养他们的联想能力,拓展他们的想象思考空间。
三、连接课外增强学生坚持阅读的毅力
提高阅读能力凭借的并不是一次恰当的点拨,而是长期坚持不懈的实践练习。教材中的内容并不能满足学生大量阅读的需求,必须联合课外的优质资料,培养学生坚持阅读的习惯,促进学生良好阅读行为的形成。比如在课堂上学生掌握了科普类文章的特点,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一些此类的文章,灵活地将课堂上所获得的阅读技巧灵活地应用到课外材料的解读中,促使他们进行技巧的巩固和练习,使其熟练地掌握阅读技巧,并让他们掌握同题材文章的解读方法。或者放开标准,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鼓励他们阅读喜欢的内容,了解他们感兴趣的领域,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督促他们用认真的态度进行课外阅读,不断地扩大学生的积累量,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获得语感的提升,另外开展诵读、演讲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保持学生阅读的热情,增强学生坚持阅读的毅力,使学生不断地阅读下去,提高他们的阅读质量。
总而言之,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当前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更是为了学生的终身优质发展奠定基础。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要时刻关注小学生的阅读情况,观察小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阅读行为、是否对阅读感兴趣、能否真正地读懂文本内容、是否可以对文本进行加工处理和创新应用等,结合所了解到的情况给予学生有针对性地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阅读障碍,让他们真切体会到阅读的益处,增强他们阅读的动力和信心,进而不断地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最终实现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菊萍.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策略[J].甘肃教育,2020(22).
[2]张淑琴.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策略探究[J].小学生(下旬刊),2020(11).
[3]张晓燕.试论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及提高策略[J].读写算,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