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歌唱课良好习惯培养的策略与研究

发表时间:2021/4/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第2期(上)   作者:汤静娴
[导读] 幼儿歌曲的演唱是幼儿教师的必备技能

        汤静娴
        杭州市萧山区第一中等职业学校  311203

        【摘要】幼儿歌曲的演唱是幼儿教师的必备技能,因此在中职阶段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非常重要。本文以幼儿歌曲《其多列》为例,对学生音乐课堂习惯的培养进行了相关尝试与探索,以期帮助学生在课堂常规、欣赏、学唱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关键词】音乐课堂  聆听习惯  歌唱习惯
        习惯是长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动作、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等。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使学生顺利地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并得到正面的、愉快的学习体验。
        中职音乐歌唱课主要分为五个阶段:导入、欣赏歌曲、学唱歌曲、拓展、小结。在这几个环节实施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很多因素干扰,影响课堂音乐教学进度。但如果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接下来我将以幼儿歌曲《其多列》的教学为例,对学生音乐课堂习惯的培养进行相关尝试与探索。
        一、从课堂常规做起,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
        加拿大华裔心理学教授江绍伦指出:“教师必须把纪律作为他进行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教给学生。可见,课堂常规不仅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更是组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途径和方法。
        场景分析:
        学生在进入音乐教室的时候边走边讲,甚至有同学乱坐座位;当我在请学生回答《其多列》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绪时,学生只管自己的答案,而不愿仔细倾听其他学生回答的内容,并且趁机乱说乱讲…….他们认为这正是音乐课带给他们的“特殊享受”。
        因此我们要改变音乐课现状,引导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音乐课堂常规习惯:认真听讲,积极参与各项音乐活动;让学生会使用音乐元素创造的课堂指令语,例如听到什么音乐知道该做什么,听到什么节奏知道有什么样的声势动作;养成倾听的习惯,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课,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下课离开教室先摆好凳子,清理干净凳子下的垃圾。
        解决方法:
(1)做好课前准备,提高课堂效率:每次我都会提前2分钟进入教室,让学生安静下来做好课前准备。中职学生自控力差,单凭老师一句简单的类似“做好课前准备啊”的叮咛绝对不行,需要我们老师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和监督,他们才会按规则去做,进而养成习惯。
(2)巧用激励机制,引导全员参与: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课堂中经常是那些爱表现的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而其他大部分学生却只能在一旁被动观看。如果教师这时没有对那部分学生实施巧妙的“激励”,那么这些学生可能会做一些与教学无关的活动,或者他们低落的情绪会影响整个课堂的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
(3)坚持认真备课,丰富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设计一定要考虑好每一个教学环节中的教学任务和活动内容,看其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是否能把学生的注意力抓住,是否能激发起学生对每个教学环节的兴趣。我以此为标准,课前深入研读教材,用心编排教学内容。
(4)创编“音乐指令”,规范课堂行为:在音乐课上要突出音乐学科特点进行音乐课堂常规管理,提高课堂有效性。我把学生的立、坐、行、排队、分组、进出教室和课堂交流、讨论等训练都用简短的“琴语”表现。这对学生来说特别有效有趣,既能让学生在音乐的情境中学习音乐、欣赏音乐,也能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同时在听的过程中提升对音乐的感受力和鉴赏力,获得美的享受。
        二、从聆听习惯入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坚持以音乐为本,倡导完整而充分的聆听,并将其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

”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突出音乐听觉体验。
        场景分析
        场景1:当《其多列》的音乐响起时他们就特别兴奋,有的就会不由自主地离开位子,手舞足蹈,有的随音乐敲击物品,有的甚至会哈哈大笑。场景2:每一次聆听前我提的问题,学生一旦有了答案就直接喊出来,这样整个课堂都沸腾了起来,根本无法完整清楚地聆听完一遍。
        学唱前聆听,是新歌教唱的必经环节,或教师范唱,或听音响。目的是使学生熟悉新歌旋律,并对之产生初步的情感体验。我们不能抹杀学生听到音乐后自然流露的活跃表现,但也不能让其破坏聆听音乐时宁静的课堂氛围,影响其他同学。所以在聆听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养成“静听”的习惯。
        解决方法:
(1)创设情境,领学生静心聆听。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在安静的氛围中,引导学生全身心地聆听音乐,全面地体验音乐,自然而然就会养成专心倾听音乐的习惯。
(2)循序渐进,使学生学会聆听。聆听新歌的次数由教师掌握,可根据歌曲的难易程度及学生的接受水平决定。值得注意的是,重复聆听歌曲时,教师不能停留在“单纯重复”的阶段,而应逐步提高聆听要求,每次聆听的目的应非常明确,聆听难度依次提升,体现出“有效的聆听”。
(3)形式多样,让学生乐于聆听。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灵巧的形体、自然的嗓音,通过视听、律动、游戏、节奏乐敲击等相结合的、进行多元化的聆听教学,引导孩子们真正理解音乐。
        三、从演唱习惯抓起,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
        《音乐课程标准》对学生演唱的标准要求是:“能够用自然、正确的姿势,用标准的音凋、节奏和自然的声音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初步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
        场景分析
        场景1:在本课拓展部分——表演歌曲《其多列》时,很多学生歪着脖子,摇头晃脑,一只腿站着,另一只腿在不停地晃荡,严重影响了歌曲的节奏。场景2:由于歌曲情绪比较活泼,速度比较快,调比较高,所以很多学生在唱歌时会用全身力气扯着嗓子大喊大叫,结果是走音跑调,一片噪音,“喊唱”现象严重。
    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正确的歌唱姿态和演唱习惯,用自然、正确的姿势,按节奏、曲调有感情地演唱,不能“喊唱”。
        解决方法
(1)转变观念,明确指出喊唱危害。在每节课的导入中,我都会安排5分钟的时间,有选择地对学生进行声音训练,告诉他们“唱歌要像小黄莺,轻轻唱来真好听;唱歌不学小青蛙.扯着嗓子真难听。”
(2)重视聆听,多种途径识别音准。“喊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不知道自己在唱什么,没有音的概念。在欣赏环节我会让学生画出了乐句的旋律线条,结合图形谱和科尔文手势。这样,学生在唱的过程中就明白了自己在唱什么。久而久之,对于歌唱教学音准的建立具有很大的帮助。
(3)朗读歌词,预先感受歌唱状态。歌唱的过程就是语言艺术化的过程。进入小学的孩子已具有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老师应该教他们像说话一样唱歌,使他们从小养成科学、正确的歌唱方法和习惯。
(4)根据实际,采用多种方式教唱。《其多列》这首歌曲情绪上比较活泼,速度比较快,音调也比较高。第一次上课时候我直接采用原调原速,学生出现了乱喊乱唱的现象。第二次上课,我让学生跟着钢琴学唱,首先,我把速度放慢了一倍,调号采用D大调,然后在学生能够正确演唱的基础上,慢慢地恢复到原速,恢复到G大调,最后学生能够用正确的换气、优美的声音完整演唱歌曲。可见,在日常教学中,如果学生在演唱时候有困难,为了避免“喊唱”的出现,可采取降速降调,
(5)榜样示范,形成正确歌唱姿态。在音乐课的拓展部分,我通常会先播放歌唱家的表演,然后安排学生表演环节,对学生的表演进行录像并在课上进行播放,让学生进行比较。学生通过录像能很直观地看到自己演唱姿势中的不足,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进而养成习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陈佳.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0,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