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慧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姜家山乡中心小学 324000
【摘 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习一些基础的乐理知识,还要让学生不断地进行歌唱练习,以此提升学生的音乐水平。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对于音乐的理解不够透彻,经常会出现明显的音准问题。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深入分析,找到学生存在音准问题的具体原因,对学生进行有效训练,从而提升学生对音准的敏感度。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了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产生音准问题的原因,随后讲述了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音准训练的具体策略,以供相关人士交流和参考。
【关键词】小学低段;音准训练;具体策略
歌唱是小学歌唱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很多学校着力选择的校本课程。作为一种集体性的歌唱活动,除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外,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增强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歌唱教学中,学生对音准的把握既关系到歌唱教学的实效性,也体现出教师在教学方法运用上的合理性。因此,正确认识歌唱教学中学生音准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助于歌唱教学的顺利进行。
一、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产生音准问题的原因
(一)缺乏音阶意识
音阶与音列在概念和实际应用上都不同,在歌唱教学中,无论是进行音准训练,还是选择教学曲目,都需要考虑到音阶问题。一般而言,在歌唱发声训练上都是从基本调开始的,按照C大调音阶锻炼学生的音准,而很少从调式音阶的角度进行考虑,所以很多学生对于不同调式的音阶感到十分陌生,在训练其他调式的歌唱曲目时,常常会出现音准问题。另外,在音准训练中,大多数教师尤其注重对自然音级的练习,也就是钢琴上的白键音高,相应地缺乏对变化音级的练习,所以,大部分学生经常在半音的音准上出现偏差。
(二)缺乏节奏意识
歌唱中的各个声部由独立的旋律构成,旋律的两个基本元素为音高和节奏。很多教师认为,对音高的掌握是保证音准的唯一要素。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合理的,因为节奏对音准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首先,节奏具有强弱意义,在歌唱中,强弱由语言、气息进行控制,如果语言中语气、语势掌控不稳或者气息控制不足,则体现不出节奏的重音效果,也必然会影响音准;其次,节奏具有时值意义,在固定的节拍和速度下,每一个音符都有着严格的时值要求,如果学生对时值的掌控不稳,必然会造成抢拍或者拖拍的情况,这也是造成音准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气息控制不稳
气息作为歌唱的动力,在歌唱中对声音的表现起到了决定作用,在进行歌唱训练时,常见的问题就是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其原因就是没有从根本上掌握气息的运用方法。从学生歌唱训练的情况看,在唱高音时,由于缺乏气息的支持,声音的通道打不开或者形成鼻塞,声音难以从口腔进入头腔,一般会造成声音偏低的情况;而气息支撑过于用力,会使发声器官肌肉的紧张度增加,容易造成音高偏高的情况。从低音的音准看,在歌唱过程中,如果没有采用灵活的换气和气息的控制,也会造成低音偏高的情况,而从高音区瞬间进入低音区时,则会造成低音偏低的问题。由此可知,气息的控制对音准表现起到决定性作用。
二、小学低段学生的音准训练策略
(一)学习发声技巧,养成良好习惯
在以往的音乐歌唱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会直接为学生播放音乐歌曲,然后进行示范演唱,让学生跟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并没有为学生传授有用的发声技巧,只关注歌词内容,导致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很难自然地进行歌唱,同时会使他们在歌唱姿态、气息控制等方面出现问题。因此,在当前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让学生学习实用的发声技巧,训练学生的气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如在歌唱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发现自己唱不了高音,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找到技巧。在唱高音的过程中,为了把音唱上去,学生需要把气吸到肚脐下方,绷紧自己的肚子,在这种情形下,可以辅助学生更加快速地唱出高音,让其完全打开自己的声音。同时,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正确的发声,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开吐气、练气、吸气等不同的小训练,让学生能够以更加正确的歌唱姿态演唱不同的歌曲。
(二)运用律动及手势,感受音乐变化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肢体表达的方式训练学生的音乐节奏感,比如,在以往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采用讲解教学模式,为学生示范演唱,并且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旋律。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很多音乐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无法感受到具体的音准变化。因此,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体态律动及手势变换教学法,也就是说,教师需要为不同的旋律编创一个对应的动作,当音乐节奏出现变化时,教师改变自己的肢体动作,让学生在看到不同的动作时,就可以了解到音乐的节奏变化。同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具象化的手势表示这些抽象的音符,在这种直观的教学模式下,让学生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音的高低变化,熟练地进行歌曲的演唱。
(三)拓展教学场地,提高学生适应度
最后,音准与演唱环境也会存在明显的影响,在不同的环境下,学生的发挥可能会出现差异。因此,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进行心理调节的训练,减少场景变化对学生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如在以往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单独演唱或者是合唱,所以学生没有大舞台表演的经历,一旦让学生在大舞台进行表演,则容易出现精神紧绷的状况,导致跑调。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延展教学场地,让学生能够在不同的环境或者是场合下进行视唱练习。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进一步减少学生因心里紧张而音准出错的问题。同时,教师也可以教会学生一些心理调节的实用方法,让学生转移注意力,摆脱紧张情绪。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音乐歌唱教学中,音准是最为重要的一大环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加强引导,采用更加实用的训练策略增强学生对音准的把控能力,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真正感受到音乐的实质魅力,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黄春柳.“小学音乐中低段唱歌教学实践研究——低段小学生的歌唱音准问题的解决策略”[J].读天下(综合),2018(18):234-234.
[2]李海燕.“”具象化”理念下,小学低段学生音准能力提升的策略研究”[J].学苑教育,2017(14):80-81.
[3]孙君.“给”跑调大王”的”拨乱反正”——浅议低段培养小学生音准的若干策略”[J].教育界,2010(2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