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蔚玮
萧山区河上镇大桥中心小学 311265
【摘 要】伴随社会的不断发展,各个层面也有了新的变化与发展,在我国教育领域,教育部也进行了新课改,明确要求在小学教育中,不能只重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而忽视了对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发展。美术学科是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综合性学科,所以,小学美术教师应知晓美术教学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应用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意实践素养,进而推动小学美术教学的发展。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小学美术设计应用课程中培养创意实践素养的必要性,研究了小学美术设计应用课程培养学生创意实践素养策略,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关键词】 小学美术;课程设计;创意实践素养
在我国当前的美术教学设计中,教师往往采用传统式的教学设计方式,全程课上都采用单一的语言叙述,不注重课上的互动问答,学生整堂课都在被动地接受学习,这种传统式的美术教学方式,不仅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更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也会对美术的学习形成刻板乏味的印象,丧失对美术学习的兴趣点与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会损害学生感知美、发现美,造成美的能力。为了改善这一现象,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合理设计美术教学内容,注重对于学生创意实践素养的培养,提高小学生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
一、小学美术设计应用课程中培养创意实践素养的必要性
(一)时代发展的需求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当今社会十分珍惜创新型人才,教育部也开始重视起创新素质教育,希望培育出一批创新能力强的人才。创新素质教育应当从小抓起,充分利用小学生成长这一阶段,借助美术教育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让小学生愿意主动寻求艺术,完成创新素质教育的目标,从根本上促进创新素质教育的发展[1]。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用自己的各个感官感受周围的事物,通过自己的双手将这些感受变成艺术作品,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掌握基础的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学生美术能力的提高意味着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程度加深,让学生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加深。
(二)理实结合的需求
在以往的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呈现出一种主导地位,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发展,课堂氛围较为低沉。此种教学方式严重的影响着学生的创造力的发展,并不满足当下理实一体化的及教育需求。对此,广大小学美术教师应反思自己,运用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素养,使小学生们成为动手能力强、创新意识高的人才。开始让学生进行实践学习,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独立思考,使学生可以主观地感受到美术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三)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对于小学生来说,其认知水平有待提升,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并且,传统的美术教学中习惯统一管理学生,但是这也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造成影响。对于小学美术教师来说,需要注重课堂中的动手实践,彰显出学生的个性,让其拥有表现自我的机会,进而促进学生心理层面的发展[2]。教师一定要合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年龄特征,让学生可以在美术教学中获得快乐。教师可以研究学生的兴趣,用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可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让美术表达教学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小学美术设计应用课程创意实践素养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创新展示教学法
著名的叶圣陶先生曾经讲过:“艺术大都始于模仿,忠于原创。”模仿是一种比较基础的学习方法,也可以算作美术设计应用课程的基础内容。而展示教学法,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感性体验。因为展示教学法需要学生亲自完成模仿,所以其属于一种辅助教学手段。为了提高展示教学法的有效性,应让其得到创新,从模仿着手,并根据美术教学任务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模仿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究美术课程,获取到更为丰富的感性认知。
教师可以在生活中选取教学材料。例如,在学习与四季有关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常见的与四季有关的自然现象或是社会现象,有的学生说人们的衣服发生了变化,有的学生说道路旁边的树发生了变化,有的学生说日常吃的食物发生了变化,在学生的积极发言和交流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将四季的区别画在纸上。让学生先思考后操作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意识,使学生可以关注并热爱生活。
(二)创新实践教学法
小学美术设计应用课程比较重视实践,但是一部分教师把实践与练习划等号,反复的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致使美术教学单调。而创新实践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变为主体,让课程与学习内容有效衔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信息材料,热爱艺术、热爱生活[3]。
教师可以让学生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收集起来,通过手工制作的方式“变废为宝”。例如,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种子,让学生将废旧的水平收集起来制作成漂亮的花瓶,为学生分发种子,让学生用花瓶种植这些种子,每天观察种子的状态,让学生在创造美的同时发现生命中的美。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还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命观。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家中不要的布料带到课堂上,在课堂上可以将这些布料进行裁剪缝制,或是制成拼贴画,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拥有创新意识与环保意识,让学生可以健康全面地成长。
三、小学美术设计应用课程培养学生创意实践素养策略研究
(一)运用多元化的艺术表现方法
创新素养教学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对于美术设计应用课程来说,在实施具体教学时需要尊重学生的想法,不要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模式,而要运用多元化的艺术表现方法,展现出学生的个性与设计思维。
比如,在进行浙美版小学美术《大盒子小舞台》这一内容设计时,教师便可以打造开放性教学,不要将设计局限在大盒子上,而是要丰富表现手法,让所应用的材料种类变得丰富。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舍内设计实践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们提前画出室内设计图,并将自己设计所需的材料整理出来,材料可以选择学生家中和生活中不用的硬纸盒,在制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创作,鼓励学生打破传统的室内设计,并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通过向学生展示大胆的室内设计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激发学生的创意。让学生畅想自己未来的家和各种与生活相关的建筑,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创作思路和理念,并给予学生一些指导意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4]。
待一切准备就绪设计完成过后,展开作品的制作。当制作完成以后,教师还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使学生将自己的设计理念表达出来,并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通过此种教学方式,不但显现出学生对于艺术的热爱,同时还发掘出学生的其他技能,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素养。
(二)运用实践活动搭建创意平台
在美术创意设计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应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平台,通过团结协作让小学生发挥出自己的奇思妙想,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教师采取小组合作教学的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之间交换想法,同时还能够激发出学生更多的创意提升,提升美术设计应用课程的有效性[5]。
比如,在进行浙江人民美术出版小学美术《公交站台设计》这一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平时坐公交车吗?那等车过程中见到的公交站台都是什么样的?如果让你设计公交站台你会怎样设计呢?”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的回忆,让其脑海中形成设计站台的创意。接下来,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设计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公交站台的设计。
教师可以组织班级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小组学生内部研究分工,有的学生负责查找资料,有的学生负责准备材料,有的学生负责记录创意,小组在进行创意的时候进行集体讨论,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分享自己的创意想法,引导学生进行良好氛围地讨论,在得出创意思路之后组织学生进行实践设计,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完成创意作品,在完成之后向班级学生进行展示,并和班级学生详细阐述设计理念和设计过程,或是制作过程中发生的趣事和获得的经验。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实践创作热情,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动手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提高班级凝聚力,让学生在一个更加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中进行日常学习和学校生活。通过此种集体协作的创新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完成多种创意的整合,同时还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三)运用艺术展示拓展思维空间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在认知能力与想象能力上比较有限。因此,在美术设计应用课程中,应运用艺术展示发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其感受到美术课程的奇妙之处,提高学生的创造性认知。比如,在浙江人民美术出版《安全标示设计》课程中,其主要内容为生活中的安全标示设计[6]。对此,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思维发散的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出安全标识,表现形式并不限制,可以用画画的形式展现,也可以用手工作品的形式展现。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经常让学生产生困扰的事情,例如,在下课的时候在班级大声喧哗打扰到其他正在休息的学生,或是有人经常在上课的时候踢前面人的椅子,教师就可以启发学生对这些现象制作另一种意义的“安全标示”,学生可以用自己的创意制作“不要踢我椅子”的创意标示,然后挂在椅子后面,标示的内容和表现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些非常有创意的标示设计,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之后让学生进行自由创作,制作完成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作品进行相互评价,通过收集大家的意见选出最具创意的作品。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发挥出学生的创意,让学生拥有强烈的自豪感,愿意主动进行创意设计,进而让学生的创新实践素养得到提升,满足新课改所提出的教育要求。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美术设计应用课程应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创新、优化美术教学内容,从而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发挥空间与想象空间,让小学生的思想得到解放。同时,教师还需利用开放性的表现手法以及艺术表现形式,开阔小学生的视野,使小学生的创意实践素养有所提升。
最后,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时,不能单一将美术教育理解为艺术欣赏的融入,而是要切实将美育融入进学生的真实美术教学体验中,在培养学生相关的美术技能时,让学生能感悟美、发现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鑫鑫.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小学美术线上教学优化举措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20(22):168-169.
[2]洪雪婷.优化美术教学 发展核心素养[J].名师在线,2020(13):86-87.
[3]王名锃.小学美术设计应用课程培养学生创意实践素养的方法探究[J].考试周刊,2020(29):153-154.
[4]杨立旺.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美术智慧课堂教学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06):38-40.
[5]邓冬兰.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美术教学策略探讨[J].教师,2020(07):89-90.
[6]陈增艳.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J].新课程导学,2020(05):6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