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君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第一中学
摘要:进入新时代,我国已经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加快民族融合、培育全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成为必然结果,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国家发展的需求。高校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成长的载体,肩负着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氛围的重任,民族高校更是如此。加强民族高校大学生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必要举措,也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伟大精神的有效途径,本文将就如何加强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学生搭建思想交流的空间进行讨论。
关键词:民族高效;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措施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壮大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逐渐得到重视并落实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实现祖国统一、牢固民族凝聚力、确保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所以,重视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对于我国的未来发展、中华文化的传承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内涵的丰富都具有重要作用。
一、加强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作用
(一)培养国家建设人才和社会主义接班人
当前有些国家受外部势力的干扰发生一些不利于民族团结的恶性事件,这类事件的发生实质上是由于一些人的思想意识不坚定、受外部势力影响后产生了思想上的转变进而将这种危害极大的思想进一步传播给更多的“同伴”造成的,对国家的长期稳定发展极其不利。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高校的开展就能够有效巩固学生们的思想意识,使他们明确自己的使命担当,增强责任感和民族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努力让自己成为国家建设的全面型高素质人才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合格接班人。
(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迅速提高,不少外部势力感受到了危机感,也有一些势力有想要窃取我国的发展成果的非分之想。他们针对我国一些比较特殊的地区或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进行挑拨,制造民族矛盾、传播分裂思想,导致一些恶性极端事件发生,对我国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发展的建设力量,使其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明确自己身负的使命与担当,加强对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不仅能够使其免受不良思想传播的影响,避免受到外部分裂势力的挑拨,防御不良外来文化的渗透,还有助于我国各民族团结和谐相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为维护国家统一创造思想条件。
二、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途径
(一)提升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
就课程体系来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课程涵盖十分宽泛,其中涉及了共同经济意识、共同文化意识、共同语言意识及共同地域意识等多个方面。所以,加快民族高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课程体系建设,将其纳入民族高校常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非常必要,可以有效避免课程作用发挥效率低的问题。就课堂针对性而言,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内容繁多、生涩抽象,使用常规的传统教学方法通常收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对于一些汉语不好的同学而言这种情况更加明显,所以要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缺点,改进教学方法,及时了解每一类同学的学习困难,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二)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相关机制
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有效机制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之一,各民族高校需要加大校园建设投入,增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措施,以求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学目的。如,高校可以采取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合班管理、合宿居住的举措,并逐步扩大措施范围,增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其充分发展友谊、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地域文化和语言特点,减少不同民族学生之间产生误会的概率。高校还可以加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宣传力度、建立融合学习小组、开展增进民族团结的活动,促进各民族学生互帮互助,增进其团队协作能力,实现共同培育。另外,还要根据民族高校的实际建设目标及发展理念,构建科学合理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长期教育机制。
(三)完善民族学生交流交往内容
发动全部教职员工与学生参与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中来,确保每一位教职工参与增进各民族学生交流的环节,包括他们的学习、生活与社会实践等方面,充分发挥每个岗位教职工的作用,实现全方位、全过程教育培养。另外,还需要为学生搭建交流平台,帮助各民族学生实现自由、自主交流。如,建立混编交流小组、开展多民族交流活动、举办文化讲座等,以此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工作。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立及其在民族高校大学生中的渗透是我国发展的必要任务,是传承中华文明、实现民族进步与发展的关键环节。大学生是未来祖国建设的储备人才,只有建立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强大他们的精神素质,给予他们更多努力奋斗的决心与自信心,激励他们努力奋进,为实现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生态文明建设而努力奋斗,最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而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J].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