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岚腾
广东省汕头市东厦中学 515041
大数据时代,世界开始变小,信息的快速传递使我们视野越来越开阔。21世纪也是一个物质丰裕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不愁吃不愁穿,物质享受成为了一种流行病。在这样的时代里,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越来越多的学生迷失在虚拟但充满刺激与诱惑的网络世界,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在辛苦地支撑孩子的学业的同时却又不得不无可奈何地看着孩子在精神世界里堕落。他们越来越藐视家长或长辈,对身边许多息息相关的事情都表现出一种甚为时髦的无谓,对于学业越来越不知所以,亦不知自己应当何去何从……他们不相信真情所以游戏人生,他们太依赖家长所以甘于落后,他们不知所终所以安于享乐,他们张扬个性所以疏于自律,他们只图片刻之快所以任意妄为,他们心灵脆弱思想偏激所以行为表现往往不计后果。
如果说,在过去教师这个职业本身就能够引发学生和家长的敬重,那么在市场经济下,更多的学生和学生家长是以交易者的角色参与教育活动,他们更多的是对教育者的怀疑和考验,这,无疑对教育工作者是一种严峻的挑战。
面对这样的现状,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做好当今学生教育工作尤其是德育工作,就不仅仅要有新的思考,而且还应该有新的行动!因为师者一日,影响深远!结合笔者的观察、经历以及思考,笔者以为,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以正确的态度和心态来进行德育工作,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今师者不妨试着学些禅心,在教育工作尤其德育工作中更好地调适自我的心理,才能够更好地去应对学生的各种挑战,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一.学会共情,即你我一体之心。即,互换立场,将心比心。甚至把「你」和「我」看成是一体的,「你」、「我」的关系是荣辱与共、休戚相关,是同甘共苦、不分彼此。作为教师,在德育工作中,若无法与学生互换立场,将心比心,进入学生的思维来了解学生的思想,继而了解学生的行为动机,那么就无法真正地解决问题。任何事情的发生都必定有原因。不知其因,怎究其果?是长期的习惯养成也好,或是一时之意气也罢,问题的产生都有诱因。所以,换位思考以寻求问题的突破点,对于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是极为必要的。 比如, 处理学生在课堂上与科任教师冲突的事件,教师就应当向周围学生了解其近况,而向其本身询问新近有无麻烦之事,而后再推断其行为动机,以这样的程序推进事件的处理,即使是学生无事生非,那么事情处理下来也必定让其心服口服。如果仅仅只是维护自己的立场,那么就算教师有理有据,振振有词,也未必能够让学生心悦诚服。
二.学会释情,即有无一如之心。追求拥有但不执着,随缘随喜,洒脱自在。用在德育工作上,其实就是一句话:顺其自然。教师在德育过程中,不应当有着过于强辩的意识。教育本来就不是将自己的思维和意愿强加于学生,而是循循善诱,使其知道、懂得、感悟然后追求。带着这样的宽松的心态,我们必能够拥有更加诚恳的态度、亲切的语言来赢得学生对我们的信赖。当代的学生个性张扬,或极重个性,也许明知道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也会寻求美丽的幌子来加以掩饰。
面对这样的学生,只是一味地正气凛然、语重心长,只会被看作是说教、老套、罗嗦、婆婆妈妈,结果他们也往往不予理睬或重视。有时表面上点头默许,其实心中不屑一顾。因为强硬的话语无法进入其内心世界。所以,只有当你换一种心态,处之泰然,甚至顾左右而言他,反而能够让学生放松思想警戒,消除学生对抗心理,引起学生对话的兴趣,然后顺利切入正题,解决问题,真正地做到亦师亦友,于谈笑间解决看似棘手的问题。
三.学会容情,即包容一致之心。俗语说:气度盖人,方能容人;气度盖世,方能容世;气度盖天地,方能容天地。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要有宽容之心。时下,由于价值观念的转变,学生很容易将社会上一些市侩的言行举止带入校园和课堂,对教师的教导有时表现出极大的反感和不屑,这很容易引发双方的矛盾,甚至还会因彼此过分的言辞和一些琐屑的小事使矛盾冲突升级。这个时候,只要为师者以包容之心先行冷静下来,不要一时因颜面的问题而进行不当的处理,使事情变得复杂,使双方的关系僵化。在学生失控的情况下,如果教师也跟着失态的话,矛盾就愈演愈烈,以致无法收拾,结果双方均只能成为他人之谈资:半斤八两。学生是得不到赞扬,但教师同样无法得到敬重。所以,忍一时之气以寻求更佳的解决办法,能避开风口浪尖上的失态,甚至能够化戾气为祥和,将一起本来难堪的突发事件转而化为让师生皆能受益之事,岂不快哉!一个教师如果有开阔的胸怀,也必能带领其弟子以开阔的视野和胸襟去追求涵容天地的成就!
四.学会通情,即普利一切之心。其意恰如清朝李毓秀原著、贾存仁改编的《弟子规》所说:泛爱众,而行仁。所谓有教无类是也。这句话与西方经典《圣经》中之博爱观非常接近,也与我国教育所提倡的培优扶差相似。换句话讲,是让处于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进益。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上或许要讲究因材施教,但首先不论这个学生是什么材料,我们都要给予尊重!不能因为学生成绩较差而认为处理上可以任意随便,也不能因为学生成绩优异而忽略他的陋习劣行。尊重每一个学生,保护每一个学生的尊严是每一个教师在德育工作中首要考虑的问题。当教师将学生的尊严放在一个高度的时候,他们的自尊心也会被唤醒,这个时候进行批评教育,要比狂风暴雨式的长篇大论要有效得多。当然,某些特殊材料的确需要特别处理。对于某些学生动之以情有时不过如挠痒痒罢了,那么晓以利害、给予重罚或许也是必要的,但首先要判断此举是否会有成效。
总之,要教师学会自我调适,其实更多地是借助禅学哲学等理论丰富自我境界,更是要老师们多些自我修炼,时时用思想之亮光照照自己。假以时日,内在的世界宽广了,自然能放下在工作中的人我是非,看清事情的轻重缓急。这样说来,这一点禅心,竟是最贴近素质教育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既做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也能够兼顾教师的自我保护问题。毕竟时下的教育法及其补充条例,更多是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如果同一事件中师生皆有过错的话,对教师的责罚必定重于学生。所以,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要最大程度地保护自己的权益,这也可以说是当今教师应当恶补的功课。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并非社会的强势群体,而只不过是传承社会历史文明的使者。教育的最大受益者本来就是学生。认清自己的职责任务,以及自己的历史位置和社会角色,有助于我们在工作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亦有助于教师开拓一片更加开阔的属于自己的蓝天。尤其在面对德育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时,禅心,能够帮助我们稳住自己的心态,守住自己的心思意念,坚持自己的操守德行,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真正追求“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高雅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