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图日记——悄然打开写话闸门

发表时间:2021/4/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第2期(上)   作者: 张小卫
[导读] 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低年级的儿童认知方式主要还是表象图式
                   
        张小卫
        浙江省温州市丁字桥巷小学 浙江省温州市 325000
        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低年级的儿童认知方式主要还是表象图式,也就是图像思维。图画是他们思维和表达的重要工具。他们喜欢通过画画来编故事,来弥补自己书面语言的贫乏。抓住这一特点,笔者将学生喜欢涂涂画画的兴趣迁移到写话训练中,形成了一种图文并茂的独特写话形式——绘图日记。也就是让孩子把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难以用语言表达的事物用画画的形式表达出来,用图画配合文字,创造性地反映学生生活中所经历的有意义和有趣的事情。它融写话、记忆、想象、创作为一体。为了让绘图日记能更好地激发孩子写话的兴趣,解决写话困境,提高写作水平,笔者采用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教学。
        一、利用生活资源,学画绘图日记
        1、学会观察生活,学画绘图日记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写话目标明确地把“对写话有兴趣”摆在首位。刚入学孩子不会写,那就画吧。笔者为班级里的每个孩子准备一本空白图画本,名曰采蜜本,要求学生将自己当天的所见所闻用画画的方式记录在本子上。刚开始,由简单入手,教学生从画一个物品开始,如:今天我玩了什么玩具?今天天上的白云像什么?今天我和哪个小朋友一起玩……等等。画完说一说自己画了什么,心情怎么样?最初的绘图日记是孩子们用纯绘画的方式记录,不强求孩子每天都记,但鼓励他们看见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就画下来。画绘图日记,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所观察到的事物,从而培养学生留心身边人、思考身边事的好习惯。
        2丰富活动素材,乐画绘图日记
        当学生对画绘图日记有了一定的兴趣后,笔者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尽可能提供绘图素材。如:一次跑步比赛,一个切西瓜游戏,一次彩泥造型比赛……都让他们兴奋不已,即便是语文课上最沉默的孩子也跃跃欲试,乐在其中。每每活动后即提醒孩子:这么有意思的活动,我们要把它画下来,回家和爸爸妈妈还有伙伴分享!此时翻开采蜜本,你可能看到一个个大小不一的火柴人在赛跑;也可能看到四不像的彩泥造型……这时记得一定要面批孩子的绘图日记。当他表述不恰当时,抓住契机巧妙地引导孩子学会正确表述,这就是说话写话指导啊。老师也可以针对内容不时地激励孩子:“真不错!”“孩子,谢谢你!”“画得好,说得棒”。
        不知不觉中,学生知道该怎么通过自己的绘图日记与人分享,就更愿意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用绘图日记的方式画下来,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而五彩缤纷的校园生活,丰富细腻的家庭琐事,生动有趣的课外经历,五花八门的社会现象,都会出现在孩子的绘图日记当中。通过观察,孩子们积累了大量的素材。
        二、善用课文资源,仿编绘图日记
        1、为美文配好图,有效积累创作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与句子”。第一学段人教版的语文教材,大多图文并茂,文质兼美,语感鲜明,底蕴深厚,充满童趣,是学生创编绘图日记的好例子。所以在初期,笔者先让孩子为文中优美的需要积累的词语、句子配图。例学习《柳树醒了》,笔者就让学生选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话为它配一幅图,学生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将感受到的语言文字在脑海中形成的美丽画面,描画下来。这样既培养了孩子们从文字到具体事物的形象再到文字的系统感知能力,又能在边画边积累的快乐中寻找到适合自已的表达空间。

其中一位学生在为文配图时悄悄问我:“老师,老师,我能不能把春雷公公和小柳树说的话也写下来呢?”“当然可以!”此时孩子饶有情趣地加上了自己的想象与创造。为文配图,充分激活了孩子们的创作元素,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让原本枯燥背诵积累,在结合绘画中自然轻松地掌握,还能让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想画爱说会写。
        2、学会文本迁移,续编绘图日记
        随着教学进度的推进,我们还需时时注意挖掘文本资源,聚焦文本中适合孩子创作绘图日记的元素,激发孩子的创作激情。学习《四个太阳》时,先出示插图,引发学生的好奇:“为什么太阳会有这么多种颜色?”接着,让学生选择某一个太阳观察,找到对应的文本,借助插图理解作者用意。最后,当学生体会到作者的美好心愿时,可以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美好愿望想象出其他不同颜色的太阳。孩子们听了后马上动手写画起来。有“我画了个粉色的太阳,挂在学校里,让每个小朋友都开开心心地玩耍。”有“我画了个橙色的太阳,把它送给伤心的人,让他们变得开心起来。”还有“我画了个黄色的太阳,送给住在地下的鼹鼠,让它们再次看见光明。”最后一个孩子鼹鼠不会写,他就在相应的位置画了一只可爱的鼹鼠代替文字。这样的模仿,使学生既能内化课文中的语言,又能训练想象力,更让孩子爱上了绘图日记。
        同学们乐写善画,方式各不相同,有的边写边画,有的画完再写,有的写了再画。绘图日记,使同学们语言表述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虽然学生们的文笔非常稚嫩,但我们要相信通过这样的“观察——阅读——领悟——创造”,孩子们的词汇量在增长,句式表达会趋于熟练,对想象中的事物表达会越来越准确,写话水平逐步提升。
        三、巧用绘本资源,过渡看图写话
        当学生通过模仿课文,把握了绘图日记的创作方法后,他们的灵感会源源不断,单纯的课文模仿和创编已经满足不了孩子的需求。这时大量的课外绘本就可以给孩子创编带来更广阔的天地。
        1、学习反复结构,截取情境补绘
        我们都知道一本绘本,一般有10多幅图到几十幅绘图组成,一下子从四幅日记到这么多,跨度如此之大,会让很多学生无从下手,也可能起到反效果,将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写话兴趣吹散。所以先从创编一个小情节开始。绘本为了适应孩子的阅读心理,很多故事都采用反复结构,比如《逃家小兔》、《爷爷一定有办法》、《公主和月亮》等。阅读中我们可以让孩子套用这种反复结构中一段故事情节进行创编,创作自己的绘图日记。如绘本《迟到大王》,故事讲一个小男孩上学老师迟到,每次都遇到特殊情况,可是老师每次都不听他解释,处罚一次比一次严重。与学生共读这本绘本时,先给学生呈现男孩前三次迟到的情形,然后问学生那么第四次呢?学生们就可以根据前边故事的模式,展开想象,小男孩上学路上又遇到了什么惊险,有的说地震,有的画恐龙袭击,有的写遇见雪豹,孩子们脑洞大开,各种不可思议、稀奇古怪的想法在孩子的笔下既画又写,一个比一个精彩!
        2、配文无字绘本,过渡看图写话
        有一种绘本,只有图画,没有文字,故事全靠图画描绘。这样的绘本信息更加丰富,也更加耐读,增加了多次重读的乐趣。这一阶段其实是绘图日记向看图写话自然过渡的一个好时期。雷蒙布力格创作的绘本《雪人》就是无字书,这本图书采取多格漫画的形式。这个发生在寒冷的冬夜里的幻想故事太迷人了,雪住了,男孩发现门外被一片奇异的光照亮了,那个白天他堆的大雪人竟然动了起来!于是,他把雪人让进屋来,在屋里他和雪人之间的精彩故事全靠图画表现。所以笔者让学生先观察图片,然后根据图画说故事,然后再看图配文,叙写故事。当很多低年级的孩子只能写几句话时,利用绘本写话的孩子能将每幅图所配的文字连起来,就是一个长长的完整的故事。他们成功地完成了从绘图日记到看图写话的一个无缝对接。
        这样一个贯穿低段练习写话的过程,符合低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不同的课文插图,学生自绘,经典绘本,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乐画生活,以图写话,从图文结合表达对事物的认知,不断地模仿、建构,慢慢过渡到用文字来表达,最后灵活运用语言完成写话练习。这是培养学生的文字潜能、语言天赋,提升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使孩子们悄然打开写话的闸门,爱上习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